荣获第一届唯爱·唯德“优秀资助育人工作者”提名奖--中医大邢曼

> 白衣天使故事 > 资助育人

2015-1-16 10:51

 

 

 

 

邢曼,女,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1年8月至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所带学生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大四、大五的学生。2014年是她工作的第四年,她认真履行师职,时刻践行师德,像一个衔爱的天使,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不懈努力、不断前进;在中医人的培养道路上,不断构筑岐黄梦,不断传递中医情。

 

工作中的她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不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她不断拓展工作视野,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辅导员而不断努力!她运用自己的中医专业知识背景,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自信心。她为所带班级同学提供致支持与他所带的班级三个班级呈现出色彩缤纷、百花齐放的精神风貌。

 

一、一个热爱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奉献者

2014年加入上海高校辅导员“洪汉英工作室”之后,她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努力,在洪汉英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她积极参与洪汉英工作室的各项建设工作,并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努力着。

作为“洪汉英工作室”成员,她主要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指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与就业策划。参与编写《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指导手册》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案例》,主要负责就业指导方面的撰写内容。负责上海市教委“洪汉英工作室”“的子课题研究:“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旨在为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几页对策,帮助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同时,她积极参与组织“洪汉英工作室”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民族·人生”、就业策划等专题讲座,“沪语培训班”,社会实践调研,民族新生入学教育,民族节日庆祝交流等工作。所带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均顺利完成学业,有着升学与返乡工作等良好归宿。她积极相应学校号召,举办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学生“古尔邦节庆祝活动”,每年形式与内容均不同,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异地他乡深深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感受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促使民族学生的友谊更近。

她所带的维吾尔族学生阿斯亚·马木提江,在班委工作中认真负责,努力为同学服务。在“洪汉英工作室”组织的贵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自己所学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义诊活动,热情当地老百姓服务,受到实践团师生和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在2014年新疆就业招聘会的前期座谈会上,她凭借大学五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应聘面试技巧,在众多应聘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在座谈会上第一个被用人单位邀请参加医院面试的毕业生,最终她取得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的认可,成为该院中医科的一名临床医生。

 

二、一个传递爱心助困帮扶精神的推动者

日常工作做到位,困难帮扶用真心。“有爱,生命就会开花!”她有近2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她经常性的深入学生,与学生们谈心,并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她常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完成大学学业的典型事例加以引导,帮助困难学生消除自卑心理,甩掉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她不定期的会给困难同学一些就餐券和食品,跟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争取一些勤工俭学和社会兼职的机会,帮助他们减轻家庭的负担,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对于毕业困难生与民族困难生,她给予长期的关注,将上海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资助帮助项目追踪帮扶到这些困难学生,不断传递爱的力量。其中有一位毕业后去西部基层医院工作的困难生王文波,在2013年唯爱天使奖学金评审时,邢曼老师发现该同学符合申请条件,于是在通过一周的积极联系,通过各类渠道,转展多个途径后,终于与该生取得联系(该生和家人的移动电话、家庭固定电话多次更换过,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联系到他;如果错过时间,将有可能错失唯爱天使助学金三年追踪资助的机会)。他很感谢老师和学校,也很感谢“唯爱天使”基金会,正是在他刚工作起初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个源自上海的“唯爱天使”还惦记着他。他也表示要好好工作,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辜负学校和社会给予他的帮助和希望。

此外,她也指导困难大学生参加国家“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的主题征文活动,指导的困难学生林京获得上海市征文比赛三等奖。同时,在2013年,她带着自己指导的学生,参加了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召开的励志事迹分享会,获奖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受助经历及成长励志的事迹。

她所带的班级先后有多名同学获得各类助学金,他们来自困难的地区,来自困难的家庭;也许曾经的他们自卑过,不自信过,对未来迷茫过;但是如今的他们的成绩优秀,内心乐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就是资助育人的完美体现。

 

三、一个践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导航者

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临床医务工作者,大学期间开展指导和积极推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极大调动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医德医风。她所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团队,以普通同学担任活动主要负责人、班团干部作为协助、辅导员把关、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指导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学生主动参加与学院统筹相结合,以学生撰写活动心得体会与再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教育”与“活动内涵熏陶”相结合,以达到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对学生的主题教育为最终落脚点,让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大学的特殊教育意义。开展的主题如:“中国国医节带给我的人生思考”、“雷锋精神面面观”、“易班建设人人建”、“《2012》≠2012”、“世界微笑日——你的微笑,我的温馨”、“写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游子感恩父母教育”、“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了明天的梦想,请在今天插上翅膀”、“毕业季的正确择业观”、“重走18岁”、“百里挑一,你挑的究竟是哪一个”、“当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社会调查反馈”、“青春的错失”、“分享美的瞬间”等等。

积极打造学院“卓越讲坛”品牌,邀请名老中医专家与优秀师生代表助力讲坛,传递“医者仁心,仁者爱人”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自信心,将育人实践应用于日常工作。带领学生开展团主题建设活动,积极发挥网络思政作用,通过建立易班兴趣小组和参加学校“易班不一般”比赛活动,发挥易班的网络育人功能;指导学生设计开展的“拒绝冷漠,传递正能量”心理班会,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班会大赛第一名。她在这堂长期的“思想导航”实践课中,不断践行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四、一个指导医学公益实践活动的引领者

公益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具有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活动。她长期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公益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通过个人与团队的不断努力,传递中医“大医精诚”的社会正能量。

她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主动将中医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走十八岁”、“放飞职业理想,携手共同成长”、“重访红色之旅,展望杏林新一代”、“小药渣、大变身”、“传承红色精神,弘扬中医文化”等等,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为同学们认真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做好推助手。

2013年暑期,她带领大学生到上海市徐汇区“三叶草康健园”,开展了“关注星星的孩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该园的负责人与具体开展特殊教育的老师们一起开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互动,大学生们认识到关注社会特殊群体,给予他们关爱和大学生们传递爱的能量的重要性。2014年的“守望阳光 爱在岐黄——脑部残障人士画作衍生品义卖及互动公益活动涂色捐爱”活动,同学们与上海市“心公益”慈善爱心组织成员一起,通过义卖脑部残障人士的画作衍生品(笔记本,书签,明信片等),2小时获得了885元的公众筹款,这些善款全部返回给这些残障人士,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爱,需要实践;爱,需要传递。这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发挥个人能量,努力实践,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

 

五、一个扎根“中医药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者

工作以来,积极加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辅导员团队,依托团队的建设工作,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目前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团队”的组长,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关于资助育人、园区建设和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研讨与实践工作;目前团队组织实施了多次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团队学习、专题研讨、工作分享、主题征文、课题研究、交流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

在担任园区管理团队的副组长期间,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多次“寝室文化节”比赛,与园区管理团队成员长期开展寝室安全检查工作,并积极开展园区文化建设的科研实践工作(德育重点课题“中医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园区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论文将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第21届年会上进行交流(11月20日召开)。

在“资助育人团队”工作期间,积极开展资助育人与园区文化建设的科研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认真细致地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2012、2013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生、七年制学生的家庭困难认定审核工作及学年各类助学金的审核与材料梳理等工作,为该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一个潜心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的探索者

作为辅导员,不断思考学生工作细节,深化工作内容,她不断实践,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立足学生工作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为更好的指导学生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她先后负责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创新实践课题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中医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园区的有效途径研究”、“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一般项目1项(“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主题教育活动效果”),上海市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两岸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同时积极参加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等。

在做好研究的同时,她认真撰写科研论文,《领悟“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2013年6月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研讨会征文一等奖;同时她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其中“中医文化荣誉学生生活园区的实施路径研究”一文,被上海中医药大学推荐参加“2014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第21届年会”的交流。此外,她指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科科学创新项目2项,目前在研中。这些科研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为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科研能力提供平台与机会;也为其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育人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工作以来,她一直在普通辅导员的岗位上不断努力实践着,不断践行高校教育者的职责:脚踏实地推进育人工作,挥洒青春传递正向能量。她一直在挥动着“天使的翅膀”,尽心尽力去做“育人的天使”!相信她在构筑大学生与她的岐黄梦、中医情的道路上,将成为“筑梦·圆梦行动”坚持不懈的实践者。相信她将为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中医人,不断绽放青春,挥洒热情,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