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2011级本科班共有16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近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如何更好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就成了班级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学校“经济资助、成长辅助”的“双助”理念指导下,在学院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与其他辅导员的相互交流,她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资助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沟通、定目标、塑信心、助成长”成为了她的工作主线。
一、深入沟通破隔阂,公平公正添互信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她密切注意行为和表达上的方式方法,充分保护和尊重每位同学的隐私。例如,通过邮件给多位同学发送有关助学金的通知时,她除了在发送方式上采用“密送”以外,在称呼上也尤为注意。考虑到经济困难学生性格敏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她无论是群发邮件、飞信,或者就是一对一的给他们发消息时,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纸”,通知内容中尽量避免采用“你们”等易在他们心产生“被归类”、“被标记号”想法的词。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原有沟通方式之外,她在日常工作中还会定期与困难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以了解其近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她还建立了一份“11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目前,档案里的内容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了学生的绩点排名、专业分流志愿、家庭基本情况、所获助学金及审核状态、学生工作情况、学生心理动态等内容,这些信息也在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更新。
二、交流谈心解心结,个性指导定目标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学业的发展和职业的规划往往承载着他们家人的期望。面对这些因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而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精神帮困”就显得尤为重要。她在工作中坚持个性化辅导的原则,开展有目的性的辅导和教育。针对同学在学习和生涯规划上的问题,她借助班级学习小组成立的契机,让成绩较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谈心鼓励、同学帮带等形式,让他们加入到学习小组中,在帮助他们关注自己学业的基础上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在班级成立的3个学习小组中,有2个小组的组长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负责给小组中的十多位同学每周策划、组织小组学习交流会;此外,班级的16位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加入,并从中体会到了交流学习的好处。
三、自她剖析找原因,积极探索塑信心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学自信心不强的问题,她主要在交流过程中挖掘他们本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实现自她剖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班级、学院的学生工作中积极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他们更好的发挥特长、建立自信。目前,在班级的14位班委当中,其中有6位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来担任,主要职务涉及团支书、学习委员、信息委员、青志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委员等。此外,她还推荐他们加入学院的党建核心组、学院团学联等学生组织,以期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光发热。在不同的学生组织、不同的学生职务中,他们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他们的自信也在各种成就中得到了树立。
四、勤工助学强锻炼,延伸爱心报社会
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她看来是让受到资助的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来回馈社会,以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她更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密切关注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发布的勤工助学通知,从中挑选合适的岗位来鼓励学有余力、有空余时间、有勤工助学意愿的学生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她勉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正确认识贫困的含义,刻苦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努力成才,把爱心延伸到社会,用聪明才智回报国家和社会。
经过了近一年来的不断摸索和进步,她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它不仅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更应该是他们重塑自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她将会继续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结合实际为她所用,始终将学生的利益置于心头,努力探索更好的资助育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