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站在人群堆里分辨不出是学生还是老师;曾经,她会因为学生的不理解,偷偷地哭鼻子;曾经,她会经常向她的前辈请教学生管理经验;曾经,她成天埋头于学生的事务性工作,认为科研离她很遥远。现在,她依然还是默默无闻,毫不张扬;但她会静下心来思考医学生的教育;她也会与她的同道们一起探讨、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她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严谨的科研思路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辅导员的道路上,最让她牵挂的还是她最爱的学生们,她在朝学生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这个目标奋斗,她偶尔也会疑惑、迷茫,但一直在努力做好学生的服务、咨询和管理,见证学生的成长,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做到教育与资助并举,资助与扶志并重,尽量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牢牢把握“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激励为动力,能力提升为平台,素质拓展为目标”这样一个工作机制。
在贫困生认定中,实行“退出制”和“进入制”
柳老师作为学院的帮困专员,对于学生的资助工作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会向每个学生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醒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期如实地填写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方、城镇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说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平时通过观察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父母的职业等综合分析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她的班级有学生头一学年申请困难认定,第二年未申请,她及时地跟学生联系,了解情况,发现他因为研究生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未能亲自回家办理相关手续,错过了申请时间,准备放弃申请。在与学校主管部门沟通后,决定帮他延期一周补交相关材料,最后成功认定了困难资格,使该生在当年度获得了相应的一些资助。在班级学生家中突发变故后,她也能及时地掌握信息,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期间,也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后,适时地退出困难库,把资助留给更需要的同学。
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做好“精神资助”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帮助学生获得获取经济的能力,获取做人的道理,促使其成长成才,才是我们全体资助人的共同心愿。贫困大学生肩上承载着全家人的责任和希望,因而大都是生活节俭,学习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是他们常常会被自卑心理困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柳红老师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实际困难。在帮困助学中,既考虑到保护同学的隐私,同时也注重对同学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帮助他人。她所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农村学生,大学一年级时,父亲因车祸早逝,母亲常年务农,弟弟当兵远在他乡,家庭贫困。他从小立志当一名好医生,通过奋发学习,他先是考取了大专班,又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通过专升本的考试,成为了一名临床五年制的本科生。转眼间,七年的寒窗苦读结束,毕业近在眼前。毕业了,是留上海还是回老家?毕业后到底做什么——医生?医药代表?还是……如果做医生,自己的定位到底应该是在怎样的一所医院——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到郊区?针对困扰他的这些问题,柳老师耐心地帮助他逐条分析,分析他的就业意愿:从家乡来到上海求学,从专科到本科的学习经历,一路走来,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医生”是首先考虑的职业。如果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岗位,也要从事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毕竟七年的医学学习,不能轻易放弃。明确了做医生的就业意愿,接下来就是对医院的定位。近年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基本定位在二级医院,所以建议他以二级医院为投递简历的主要对象。同时,考虑到他是外地生背景,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在二级医院的选择上,建议他适当考虑一些二级乙等医院和专科医院。当然,男生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二级医院的留用机会相对较大。柳老师还给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如果他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可以参加上海市卫生局的全科医生的培养计划,该计划对参与者有很多有利条件。这次的谈话,让他有了头绪,心里不再那么焦虑。此后,柳老师又安排他参加了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模拟面试的机会。面试中,学生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朴实无华的个性得到了模拟面试官们的一致肯定,在大家的赞赏、鼓励下,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另一方面与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积极沟通,争取第一手的用人信息,并在第一时间转给该生,争取紧迫的就业黄金时间。此外,学院里的老师们也都行动起来。由于该生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人脉”支撑,对职业分析、职业信息获取上也相对不足,老师们广泛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他寻找就业机会。柳老师还另辟蹊径,发动已经落实工作的班级党员和班干部,利用各方资源,收集就业信息,为他寻找到一条又一条有可能通向就业单位的途径。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该生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在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他工作成绩优异,实现了他的梦想。后来,他又凭借自身的努力,以专业第一名的笔试成绩顺利考上交大医学院外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坦诚相待,苦乐共同分担
柳红老师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学生们有事总是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她,在对待学生时,她事无巨细,总是认真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件事情,坦诚地对待所有学生。学生们对她也很好,柳红老师所带的毕业生中,有个学生让学院的老师们印象深刻,平时联系不多,但是每一年的教师节前后,他都会来她办公室坐坐,聊聊,毕业四年从未间断。有一年柳老师换电话号码,未能及时地通知他,联系上后,他说“吓死我了”,短短地几个字让她备受感动,因为在那之前他听说她的老师生病了,以为再也联系不上了。在评优时,她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让学生人人知晓,自主申报,在评选过程中,她会制定严谨的评选细则,采用集体投票或集体打分的方式,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对获评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未获评的同学,也及时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及时引导,常常鼓励,总是倾听
大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他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希望去疯狂、去理想、去诗意、去执着。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赋予了医学生们青春别样的意义,他们的青春是在形形色色的考试和层层叠叠的书本中悄悄流逝。有些同学迎难而上,坚定自己的医学梦,也有同学出现了彷徨和迷茫。作为一名辅导员,柳红老师知道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多事情上都具备自身的独特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很难通过灌输,硬性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她目前所带的八年制学生既要临床轮转,又要完成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部分学生在这期间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她及时了解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督促所有八年制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引导他们制定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保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目前她所带班级中已有两届八年制学生毕业,他们都100%的获得博士学位,顺利就业。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是柳红老师最大的心愿。在学生面临选择和迷茫时给予及时地引导,在他们取得成绩时给予适时地鼓励,在他们需要理解时,做他们最好的听众,这是柳红老师努力在做的。
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报恩,她会通过与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让他们明白懂得感恩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资助育人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关心,社会的关爱,又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创新的品质、自强不息的斗志、开拓奋进的科学境界、感恩社会的奉献精神,这既是柳红老师从事资助工作的心声也是全体辅导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