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琦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名专职辅导员,自2009年以来,她先后陪伴了3个班级(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20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和201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共计208名学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34人,占总数的16.3%。这其中有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农村,家庭全年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城市中父母双双下岗的零就业家庭;有遭受了像汶川、玉树地震,水灾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家庭;也有单亲(1名同学父亲去世)、离异家庭(3对家庭父母离异)子女;还有因家中突遭变故,因病致贫的家庭。其中特困生比例在10%以上。
刘佳琦认为,做好资助工作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复旦大学“双助”理念的指导下,她从学院的资助工作中汲取经验,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与其他辅导员的相互交流,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资助工作思路和方法。“用心呵护、以情关怀、鼓励自助、育人成才”是她的工作理念,通过经济帮困和精神解困,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一、统筹资助信息,杜绝帮困盲点
建立、完善学生档案,将学校、学院有限的资助款真正“助”给有需要的学生,是做好帮困助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刘佳琦通过让学生自己申请递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结合日常观察和谈心,了解这些同学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审核是否入库。同时,她建立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除了姓名、学号、生源地、联系方式等基本字段外,还登记他们的人均月收入,家庭成员情况,贷款信息,家长联系方式,在分配助学金时,确保不同资助额度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相对公平。
其次,刘佳琦参与制定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指导各班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奖学金评定工作,在学院和班级层面,实施奖学金公示制度和申诉制度,力求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时,她充分考虑到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确保本年度接受资助较少的同学优先获助。
另一方面,个别同学不想别人知道他经济上有困难,担心受到歧视,他们并不愿意申请加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刘佳琦认为,帮困工作既要“润物细无声”,维护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隐私;又要“花开有声”,将情感教育融入在每一项通知、每一笔资助的申请、发放及事后与学生及家长的信息沟通之中。
此外,她还会对班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普查,根据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状况、资助状况及获奖状况分成红色、橙色、蓝色三级资助管理体系,改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次定性,实现对学生资助情况的动态跟踪,使最困难、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资助,让资助款项用在“刀刃”上,杜绝帮困盲点。
二、分类学习指导,帮助双困学生
日常工作中,刘佳琦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勤奋努力,成绩名列前茅,而部分学生则因为沟通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成绩不理想,更有部分学生刚接触到电脑,沉迷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为此,刘佳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学习计划。
小D同学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热爱各类活动,是班级里的开心果,可就是对医学课程的学习找不到头绪。为此小D十分苦恼,整天沮丧着脸,寝室里再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刘佳琦通过走寝,了解到小D同学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因为考上了名牌大学,家里省吃俭用帮她购置了一台笔记本,自此,小D就迷上了网络。于是,刘佳琦建议她尝试去教室或者图书馆自习,只带一本书,计划好看哪几个章节,完成之后再回寝室上网。另外,刘佳琦还安排了寝室另一名成绩较好的同学和她一起自习,告诉她多向室友讨教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小D在学习上的专注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课本不再有不知怎么学,怎么看也学不进的想法了。
相比一对一的辅导,集体学习也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刘佳琦借助班级学习小组成立的契机,让成绩较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不仅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还让他们这种坚毅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鼓舞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对于成绩较差的经济困难学生,她通过谈心的方式鼓励他们加入其中,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好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目前,有超过半数的同学加入学习小组的活动,从中获得了互助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交流学习的好处。
三、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具备一些群体特征,例如,相对更加低调、自信心缺乏、比较敏感、对于表扬和认可更加在意等。由于经济因素,他们可能比同龄人少了一些见识和胆略,带领他们摆脱不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并学会更好的自我调节,塑造健康的人格也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刘佳琦通过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如人人,微博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也通过让他们定期填写成长记录卡,了解这个阶段他们的困惑和疑虑。
12级临八的小Y同学来自贫困山区,是一个内向的小伙子,平时少言寡语,一天到晚埋头看书做习题,因为他觉得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成绩不好,周围的人就会鄙视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开学那段时间,刘佳琦经常找他谈心,并在指定临时班委的时候特意帮他安排了学习委员这个职务,她建议小Y可以先从为班级同学发布一些学习信息和资源开始。于是小Y每天收集校内讲座信息,定期浏览教务处的网站,摘录一些通知,例如选课,计算机、英语考试报名等,通过学号邮箱发给每一位同学;他还负责课后拷贝课件,并上传到班级FTP中供同学们下载。这些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要坚持下来却着实不容易。一个学期以后,同学们已经习惯每天查查有没有小Y的邮件,愉快的分享各类学习资源。从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中,他渐渐获得了班级同学的肯定。在之后的一次谈心中,小Y告诉辅导员,在班级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并觉得自己非常重要。在与同学们的交谈过程中,小Y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即使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也不感到害羞了。在竞选班委的演讲中,他说这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站到讲台前,面对100多个同学发表演说,自己有这个蜕变,得益于老师的鼓励,也感谢同学们的支持。
四、开展诚信教育,树立榜样典范
人,无信不立,作为常规工作,刘佳琦会对申请助学贷款的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政策教育,讲清助学贷款的性质、对象以及违约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讲清助学贷款的意义以及违约对本人、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谈心过程中,她经常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提醒他们,为他们敲响警钟。“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必须让同学懂得诚信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志。诚信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约束。在工作中,如果发现受助学生有弄虚作假、考试作弊、不守承诺、铺张浪费等情况,她都会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惩戒,直至终止资助。
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和谈心中,刘佳琦会注意引导,树立榜样。小W同学是她原先班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虽然她的父母都没有工作,家里仅靠姐姐的微薄收入供养,但这并没有让她向命运屈服。相反,她勤勉刻苦,自强自立,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担任班级团支书,为班级的团建事业尽心尽力。由于她的优秀表现,被学校选派赴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交流学习三周。她有着广泛的爱好,是全国武术二段的获得者。生活简朴,在光华公司勤工俭学。经济困难生的头衔并没有让她自卑,反而时时刻刻激励着她不断努力,立志改变家里的现状,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刘佳琦经常邀请她一起开导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现身说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拾信心。
五、搭建服务基地,感恩回馈社会
在工作中,刘佳琦还注意不断地丰富和拓宽资助工作的内涵,在给予受助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注入更多的育人关怀。以朋辈小组、助学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不要因贫困而消磨意志,在坦诚互助中,激发内在的成长动力,塑造完善人格,陶冶医德情操,也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刘佳琦鼓励学生加入肿瘤医院“朋辈导师”计划,由肿瘤医院选派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与他们结对,鼓励其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她还在班级中宣讲学院的“生命•感恩•使命”志愿服务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孤寡老人结对、献血小屋服务、中山医院急诊志愿者、红房子医院志愿者等长期志愿服务,运用自己所学为社会贡献绵力。她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受助的同时学会自助。通过勤工俭学,不仅补贴了日常开支,也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其中不乏表现优秀的学生:小X同学在克卿自管会担任核心骨干,她还是新长城社的副社长,并在光华公司勤工助学中心担任部门经理。小C同学是学院党支部实践项目地铁志愿者的负责人,他工作细致认真,服务态度好,被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
在这里,同学们摆脱了学习基础差、经济贫困、心理适应障碍导致的困扰,树立自信,全面发展;在这里,同学们在接受给予的同时,也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践行着“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医学生诺言。
此外,在学院的支持下,刘佳琦还会想办法联系发掘校友资源,拓宽资助渠道,为困难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金额和更好的锻炼机会。近年来,她协助学院整合校友资源,成立“国泰君安助学基金”,发起肿瘤医院“医+医=爱”帮困助学基金、“品川奖助学金”等,累计资助学生30余名。她一直觉得,对于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上的、物质上的资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得这些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社会责任、人生理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如果通过她的工作和努力,可以激发他们内在的成长动力,使他们摒弃自卑,开朗自信,那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春雨润物细无声,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是平凡而琐碎的,但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刘佳琦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履行着立德树人的师道,兢兢业业,执着追求,笃志凝心,昂扬奉献,为学生的发展倾尽全力,赢得了学生的广泛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