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一届唯爱·唯德“优秀资助育人工作者”--复旦魏金旺

> 白衣天使故事 > 资助育人

2015-1-16 10:44

 

 

 

魏金旺老师是复旦大学第17批人才工程队的队员,也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2011级直博生,三年多来,做辅导员和做实验,都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者,面对精细的实验和精密的仪器,他崇尚锱铢必较、分秒必争;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他同样认为“学工无小事”,必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自2011年9月开始带班以来,他共带过7个班级,学生总数259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68人;目前所带的136名学生中,有44名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占总数的32.45%——这样高的比例在全校也是不多见,这些为他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累计下了宝贵的经验。自2014年9月起,他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本科生资助工作负责人,配合学工部资助管理中心在学院内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分配资助名额、推荐受助学生。基础医学院目前共241个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总数居全校之首。

 “心系学生,细微关怀,助力成长”是魏老师对带班三年多来所积累的关于资助育人工作的经验,下面,将进一步对此进行介绍:

 

心系学生:全面的了解,工作的基础

作为辅导员,他在带班之初就对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除了详细阅读手头的学生资料,还通过走访宿舍、找学生谈心以及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他走访过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寝室,与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过谈心,从学习、生活、家庭、环境等方面全面了解他们。这些工作不但使他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还消除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带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且有一半左右为少数民族学生,因此,他也需要主动去了解和熟悉班级他们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工作中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入学以来的各项助学金也使大部分贫困生都能受到资助。他也在综合考察之后,建议一些学生申请学费减免,以便更好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在时时留意各种勤助岗位、家教信息,为这些学生寻求自力更生的途径。

经常去寝室,是他能够及时通过室友和同学了解需要帮助的学生的情况,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小A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成绩不理想又不愿意去课堂上课,入学之初就有自闭症倾向,他在走访寝室的时候发现她每次都躲在床上,并把蚊帐放下来将自己挡得严严实实。于是主动找她单独谈心,让她向他倾诉所有的压力,了解到她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适应上海的生活习惯而有些自闭,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得一倾向越来越严重。他让她的室友、好友、同学们监督她的情况,并及时向他汇报。有一段时间她天天闭门不出,他知道后常常找她一起去清真餐厅,还帮她联系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也要做到全面的保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内心都较为敏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经济情况和自己接受资助的情况。刻意地提起家庭经济困难的话题,会让这些学生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感到尴尬。为了不伤害他们的感情,魏老师在平时工作时也在一些细节方面做足功课,对他们适当地特殊照顾,但不过于突出。例如:发送资助邮件时尽量一对一发送,即使群发邮件也会隐藏收件人;走寝时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了解所有同学的情况,但心中会更加留意困难同学的动态;班委组织春秋游等班级活动时,私下询问经济困难学生活动消费是否过高,并出面与班委沟通调整消费方案,不让同学因经济原因而逃避集体活动……

他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竞选班委,协助他们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担任班委,可以起到“树立榜样,树立典型,以一带多”的作用,也可以在组织班级活动时,更充分地考虑到活动筹备和花费上的一些细节问题。在指导班委组织活动的时候也让他们多加注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班级活动。

作为院系资助负责人,魏老师主动与各班辅导员沟通,了解各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包括学生人数、已经获得的资助、学生平时表现等信息,重点掌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情况。汇总每班学生情况和获得资助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助学金名额进行分配,并与辅导员充分交流,让每一份助学金都能够送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上。本学期已累计完成各项助学金的申请和复审共计33项,累计420人次,虽然每项助学金要求各不相同,非常繁琐,但他都保质保量、耐心细致地完成了这些工作。

在贫困生的评定过程中,他一方面听取广大学生的自荐意见,另一方面亲自深入学生中调查、找辅导员求证,长期深入的在群众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初评、复评,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争取将国家、学校的每一项政策切实的落实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手中。

 

细微关怀:无忧的承诺,坚实的后盾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他都要予以特别关照,了解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多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交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明确成长目标、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安抚这部分学生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对有些学生的自卑自闭心理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学生知道此时的家庭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且可以获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不要有心理压力,也不需要自卑,更不用为经济问题有后顾之忧,学校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经济的原因影响学业。

对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他在他们申请助学金时积极给予帮助,及时传达各项奖助学金信息,并鼓励他们申报。民族奖学金是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班的学生的,经常有学生忘记申报,每次通知的时候,他都会对着学生成绩单和生源类别表,一个个地打电话通知他们申报,一个都不错漏。

他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感知与偏好量表》并当面分析,了解其对事物的感受方式及应对事情时所喜欢使用的方式,并根据他们各项特征的优势及劣势,对他们的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或者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回避弱点。

关键的时刻、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一定会及时送温暖,言语的也好、物质的也行,他要让他们感觉他一直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他,向他寻求帮助。无数次,学生在压力巨大时找他谈心,在家里遇到自然灾害时向他求助,在亲人突然离世时找他倾诉,在囊中羞涩找他救急。

小B同学的母亲在2012年初因病去世,她的父亲和哥哥提出不让她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因为路途遥远,飞机回家的费用实在过于昂贵,她的家庭无力承担,同时也担心影响她的学习。离家千里之外的她得到消息后失声痛哭,他在安抚她、让她镇定下来之后,努力说服她的家人,自己先垫钱帮她买了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并塞给她一笔路费让她尽快赶回家,告诉她这些钱不用急着还。因为担心她的安全,他让她每半小时给他发条短信,登机前、换火车、到家后都电话联系,直至她安全返回上海,了却了她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心愿。同时,向学院反应了相关情况,帮她申请了报销来回路费。

小C同学父亲罹患肺癌,母亲没有工作,家中没有经济来源且欠下一大笔医疗费用,经济情况举步维艰,她本人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013年期中考期间父亲因为肺癌突然离世,加上此时的学习压力,她濒临崩溃……他从她的室友处了解到情况后,一直在安抚和鼓励她,与她谈心,并及时向学院申请应急基金,帮她办理请假,并为她垫付了一笔路费,帮她顺利度过难关。之后,他让小C的室友和好友多多关注她的动态,又帮她申请了连续资助的助学金和学费减免,让她能够减轻压力,安心学习。

小D同学家里有九口人,父母都是年过六旬的农民。父母由于常年劳作、年纪较大,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且家里姐弟三人都在上学,经济十分困难。有一年家乡遭受洪涝灾害,仅有的经济支柱葡萄地和房屋严重受损。找他求助后,他推荐他参加了光华公司的勤工助学岗位,帮他联系了在图书馆当班的工作,并为他申请学院应急基金,还跟他详细介绍学费减免政策,推荐他申请学费减免。之后,还找他单独谈话,让他完成《感知与偏好量表》并当面分析,让他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鼓励他好好学习,更好地做出今后的职业规划。

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在学生遇到急事,如生病入院、家人去世等紧急情况时,他都能够义不容辞地在经济上予以帮助,并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为他们寻求到更大的帮助。在物质帮助的同时,他同样注重思想上的帮助,经常提醒辅导员注意资助工作方面的问题,督促他们与家庭困难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解除他们心中的自卑心理,保证他们的思想不掉队,使他们能振奋精神,安心学习。

 

助力成长:特别的照顾,全面的指导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成绩优异,但有小部分成绩平平,甚至有些学习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这部分同学,他不断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解困。

平时,他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考试成绩,对于成绩不理想或有进步的同学,他都及时予以鼓励。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考勤情况,经常关心学生学习有什么困难,哪些科目具体存在什么问题,并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适时地找学生谈心和指导,寻找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例如家庭经济困难、语言障碍(从小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环境适应不良(不适应上海的气候和饮食)等因素,并尽量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作为基础医学的博士生,对生化知识掌握较为全面和深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且学业困难的学生能够进行个别指导,甚至带他们进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专业知识再结合上自身学生工作的优势,他在学业、实践、科研等方面都能对他们进行指导。在学生学术科创活动中,他还充分利用自己对各个实验室、导师、博士生等的熟悉,为他们介绍和推荐实验室和导师。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申报了医学院“正谊学者”的科创项目,其中有些学生的导师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联系的,而他们也经常找他咨询和讨论实验问题。而寒暑假时,留校的学生也会来他实验室,他带着他们共同探讨课题,学习实验技术,希望引导更多的人从事医学的基础研究。

在带班过程中,他还长期担任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累计指导日常化实践项目9项,暑期实践6项,与学生一起修改项目申报书,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完善,虽然内容非常繁琐,但他经常与学生约谈或网上交流到半夜,连一丝格式上的错误都不会放过。

班级里的日常化实践活动已经形成常态,每学期都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日常化实践,多数日常化实践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带班三年多来,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复旦大学优秀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1人次获优秀学生标兵称号;所带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共有3项获得市级优秀实践项目、4项获得校级优秀实践项目的荣誉称号,有1人次获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其中,他指导班级学生创建了 “龙华西路独居老人结对志愿服务”日常化实践项目,并从2011年10月该项目创立至今,连续7届担任指导老师,一路见证项目从创立之初到成为基地化项目,并3次获得校级优秀实践项目的荣誉称号。该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医学院代代相传的品牌实践项目,三年多来已经连续传承了7届(每学期一届),累计吸引了医学院各个专业的二百余名医学生参与其中,为独居老人普及医疗知识、与独居老人结对相处,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作为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党支部的书记,他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党员的发展,吸收优秀的学生进入党组织,鼓励他们成为他们支部活动的骨干成员,班上还有多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小E同学是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进入大学第一学年,他的成绩在排在班级后30%,没能获得奖学金,这让他无法接受。通过与他的谈心、疏导,分析《感知与偏好量表》,他鼓励他勤能补拙,“含泪播种,含笑收获”。于是他开始了发奋求学之路,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天7点起床,学习汉语和英语,每天自习到晚上11点半才回寝室休息。努力学习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党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及公益活动,班级活动也中一直活跃着他的身影。他自强自立,通过勤工俭学补贴自己的日常开销。渐渐地,他成为了同学当中的优秀典范,如今,他已被发展入党,并成功获得奖学金,还被推选为“复旦大学优秀学生”。

 

工作总结

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这份工作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平凡平淡的琐事、细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需要的是那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热心、落实各项政策时的细心、以及对待学生工作的耐心。这是一件不得不做好的“小事”,它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无论对学院工作还是对学校整体学生工作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确保国家和学校各项资助政策顺利实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不让家庭经济情况成为任何一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就是魏金旺老师作为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年多来,魏老师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心系学生,细微关怀,助力成长”这几句浅显却重要的总结,能够伴随他更好地完成资助育人工作。他相信,这些学生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心怀感恩之心的医生,为国家建设贡献出他们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