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是复旦大学的助学理念,也是护理学院认真执行的所有资助措施的中心。作为一名十五年坚守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李颖老师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护理学院、献给了学生们;作为一名资助工作负责人,她坚守爱心,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断前行,她带领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以多样的思想教育方式提升医学生医德,为临床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白衣天使。
一、因人而异,做好资助政策宣传
在入学教育中及时向学生详细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让学生了解后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学途径,一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更是竭力向相关部门推荐,帮助其优先获得工作岗位。护理学院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上海,但家长对贷款还是相对比较陌生,特别是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的优越性了解甚少,因此对于家庭收入低、或因单亲、疾病等原因至家庭贫困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提供助学贷款相关知识、信息咨询,提高我院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成功率。
二、深入学生,加强经困生的思想教育
家庭的贫困,往往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性格内向自卑,不合群,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每学期的谈心工作,受助学生总是辅导员谈心第一选择的对象。李颖老师时刻关心他们近期的家庭、学业以及与同学相处情况;避免他们产生自卑的同时教育他们勤俭节约;保护他们的隐私,尽量做到一对一谈话;在各类班级活动中,鼓励他们参与组织工作,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自信;杜绝虚假申报,同时也促进其他学生对帮困工作的信任。此外她还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校级对外交流活动,班级里多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了美国、墨西哥等学校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关注学生,引导经困生自立自强
自从担任护理学院专职辅导员,李颖同志十六年如一日地爱岗敬业,把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重心,力求做到“资助对象全覆盖、温暖措施全方位”,使班级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能得到个性化的帮助。她会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参与学院组织的包饺子、迎新联欢会等活动。根据学院制定的“四个一”暖心工程,在期末考试前都及时深入学生寝室嘘寒问暖,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还给寒假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冬被,送去学院的关怀。她把资助工作与诚信感恩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回报社会的资助。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到门诊导医志愿者、MDA志愿者、上海马拉松志愿者等项目,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病人、为运动员们服务,奉献自己的爱心。每次的上海马拉松比赛,她都一直亲自带领学生凌晨4点多从学院出发,参加志愿者活动。
四、及时到位,做好经困生的资助工作
作为学院资助工作的负责人,李颖老师每年10月份要负责学院的国家励志、国家助学金以及多项冠名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在她自己的班级评定工作中,她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指标、程序公开,评议、鉴定公正。为了较好的完成奖助学金的发放,她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推选符合要求的家庭贫困学生。2014级新生入校后,有位申请经困的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标准,李颖老师通过和该生深入谈话后,了解其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知道其母亲患癌症多年,长期服用药物维持,家庭开销很大。因此建议该学生将母亲看病及医药费的记录和清单整理出来,尽力帮助她争取特殊经济困难生的名额。最后,该生顺利的通过了学校的审核,并于12月份拿到了国家助学金。
此外她还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学院的资助工作,例如中山医院每年一度的倪天增慈善基金。奖助学金的评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学校对困难学生的关怀,同时也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强自立,发奋成才,努力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李颖老师在帮困资助之余在精神上育人,教育所有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的心化为成长的动力,精神上的育人对于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全方位健全完善学院和班级的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