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石淑宵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线辅导员,石老师始终坚持助困与育人并重的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努力促进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
一、一丝不苟,做好资助育人的常规工作
1、成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小组
石老师始终将资助管理工作视为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她成立了班级家庭情况调查小组,其中包括班主任、带教老师、班级同学,全方位了解家庭困难生的生活经济情况,从而避免资助款向少数学生集中,滋生“贫困生贵族”。
2、上榜公示,公开透明
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无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奖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还是勤工助学岗位申报,石老师认真组织学生申请、民主评议,并进行一定期限的公示,主动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
二、加强教育引导,助困与育人紧密结合
1、对受助学生开展励志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石老师始终贯彻“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努力拓展学院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引导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避免使经济困难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她充分发挥国家奖助金在奖优方面的导向作用,在学院内宣传家庭经济困难生中的先进个人,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学校资助中心开展征文大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2、开展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信做人
石老师利用每年的奖助金评审会开展诚信教育,教育他们树立诚信意识,要诚实做事、诚信为人,做到诚信生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比如,让学生观看信用主任宣传片,开展“我与诚信面对面”主题班会活动,营造重视诚信、践行诚信的热烈氛围。
3、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
针对受助学生群体,石老师积极开展“爱心奉献,回报社会”的教育系列活动,使他们在获得资助时能够感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并将爱心继续传递,从受助到助人。她组织学生到松堂关怀医院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在学院内开展医务志愿服务,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拓宽途径,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除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申请固定岗位外,石老师还在学院内积极拓展勤助岗位。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石老师近年来开拓了几十个勤工助学项目,每年参与助学项目的学生达200余人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的报酬年均约7-8万元。通过这些勤工助学,不仅让同学们得到了一些报酬来贴补日常生活,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接触临床,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石老师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着资助育人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同学,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