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各位爱心人士,各位同道,大家好,我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我是牛晓振,一名住院医师。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的荣誉,并代表优秀住院医师发言。
今日之荣誉离不开唯爱天使基金,各位爱心人士的支持,离不开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教导,更离不开我十年寒窗的苦读和临床实践的磨砺。10年前,我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新奇,憧憬着美好未来,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给我医学的启蒙,同样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唯爱天使基金,并有幸接受唯爱天使基金的资助,加入唯爱天使的义工队伍,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穿梭在各个敬老院和社区之间,为老人们体检,普及医学常识,为孤寡老人送爱心,一起办联欢会。通过这些历练,熏陶我的人文精神,历练我的基础技能,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当初我立志医学事业,宣誓服务人民,如今经过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成功的蜕变成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一名真正的医生。对我而言,今日之表彰大会,就是间隔了10年的一次检阅。希望今日,我不负唯爱天使基金各位领导和爱心人士的重望,在此,我代表所有接受唯爱天使基金资助过的住院医师说一声,谢谢!
我的规培专业是麻醉学,从前很多人习惯性的称呼我为麻醉师,对麻醉最大的误解就是麻醉就是打一针、推点药。其实对于麻醉医生的误解还有很多,事实上,这只是麻醉诱导的一种方法,病人进入麻醉状态之后,为了使他们更加安全舒适的度过围手术期,我们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围术期精准管理,比如持续有创无创监护,为了减轻手术疼痛采取各种镇痛措施,为了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而持续调控患者生命体征,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为了消除患者围术期不愉快的感受和记忆,我们通过药物控制,让患者忘记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麻醉医生所要做的,默默付出,只为了病人安全舒适的接受手术。近年来随着医学的普及和麻醉学科的蓬勃发展,麻醉医生的工作备受关注。经过2年的规培,我掌握了临床麻醉的大部分技能,也深感麻醉医生的不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首先要掌握麻醉知识和各种临床技能,比如麻醉管理、神经阻滞、心超、肺超、食道超声等,还必须是一位全科医生,通晓内外科,了解各种慢性病的管理,了解各种外科手术方式,严把手术麻醉指征关,其次还必须是一名重症医师,能够应对围术期各种危急重症状况的发生。所以我很自豪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并获得今天的荣誉。
在麻醉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此我想简单分享一个我开始规培时候的病例,也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位30岁的年轻男性,平素身体健康,青霉素过敏,无全麻手术史,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按常规半小时就能结束的一台手术。但是麻醉诱导之后,患者突然血压骤降,心脏骤停,浑身大片的皮疹,提示严重过敏性休克,导致心脏骤停,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立刻启动应急抢救预案,心外按压、肾上腺素、体外除颤、控制呼吸、有创动脉监测等一系列措施快速应对,最终抢救成功,通过病史排除推理,我们确定患者对麻醉肌松药过敏。药物过敏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多数表现为皮肤痒、起皮疹等轻微不适,但是严重的过敏反应却是致命的。幸运的是过敏发生在手术室,麻醉医生们有着丰富的危急重症抢救经验和严谨成熟的预案,如果过敏发生在普通病房,或许又是不同的结果,又或者如果我们可以把工作做到术前,做肌松药的皮试,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之后的工作中,我经常反思,如何给病人最大的获益,尽力避免伤害。2年的规培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到了独立工作的时候,每一台手术我都会慎之又慎。因为我们手中呵护着的是生命,关乎万千家庭的幸福。现在的麻醉医生,早已从手术室内走向手术室外,麻醉医生也转变成了围术期医生,更注重围术期的管理,手术结束远不是工作的终点,真正的挑战是围术期管理与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转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努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学的圣洁与荣誉。我们曾经的誓词牢记心间,我们的每一个操作或许都是性命悠关。最后谨以希波克拉底誓词与诸君共勉,漫漫医学路,让我们砥砺前行。再次感谢唯爱天使基金对莘莘医学学子的关怀和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