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广东化州,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工作11月余”,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我才发现这像一个病人的主诉。
在住院部做住院医生,收治病人时,首先得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才是诊疗计划,所谓主诉就是病人此次就诊的主要原因。最近在消化科,收病人时总结病人的主诉 通常是:“上腹痛2月余”、“黑便5天”、“乏力、纳差8月余”等等,记录病史是每天必须的工作,所以当我准备写下参加工作以来这11个月多的个人小结, 自然而然地写下:工作11月余。
当我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家乡,在蔚蓝高空上望着渐远的广州,我知道我的生命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从医学生到医生,从熟悉的广东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一切的一切,都充满未知,一个人的旅途是简单还是丰富,把答案留给时间。
年轻的心是激动而欢欣的,期待与另一个自己,另一段生活相遇。
到了上海,这个陌生的大都市,一个小女子,却不觉得孤单,因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及组织的帮助和关心。首先是上海卫生人才交流中心的几位老师沈老师、 冯老师等热情地接待了初来报到的我们,灿烂的笑脸、认真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关心让人在酷热的天气里感觉像口渴无比时吃了西瓜般满足和清凉。培养基地同济医 院的高老师很快就把我们接到了同济医院,高老师的热诚、耐心和关心让我们倍感亲切。
一起到同济医院的另外10个同事,热情而友好,特别是共处一室的三位室友,都是善良美丽的女孩,相处得舒服而快乐,没有戒备。刚到医院宿舍,安置好行李, 和小Y去附近的好又多大购物:衣架、脸盆、洗发水、沐浴露......恍惚间,像是刚进大学时的心情。感觉很好。
前两个月是理论培训,每天在同济医院的教学楼听着来自上海各名校不同的教授的讲课,很多的经验、阅历,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更像是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每天 固定的上、下午上课,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获得前所未有的认知,视野更开阔,对自己的未来多一点认识,周末双休逛街睡觉非常快乐,是我的后大学时代。
两个月的时光就像一把抓住的手中细沙,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就从指缝间滑落。
终于,我们要正式开始临床工作了。带着期待、紧张、焦虑,在陌生的地方开始陌生的工作。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实在是皮毛中的皮毛都没有。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比病人多一点点医学知识的人而已,却马上要以一个医生的身份站在病人面前了。
同济医院为我们免费提供住宿,且宿舍安装了空调,学习工作方面也安排了非常优秀的老师带教,让我们有机会学到更多知识,在内科轮转,能管床和独立值一线班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一个科是心内科,而且我首先去CCU病区(心脏重症监护室),心里暗暗叫苦,最忙的科,最重的病人,那时候我把CCU的病人全想象成一刻不离呼吸机,面 罩吸氧,神志不清,生命脆弱得像一个玻璃球,一不小心即碎的患者。胆战心惊的。同济医院的心内科,一共三个病区,医护人员加起来应该不少于100人吧,每 天早上的交班就很大阵势,一个大大的示教室,一排排的椅子,座无虚席。
当住院总在早交班上宣读各个病区的住院医生名单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是住院医生了,不再像去年在中大五院那样是实习同学,而要独立管病人,独立值班了。责任重了。
同济医院硕士、博士、教授一大片,唯独缺乏本科生,我们在里面算是最低学历的了,不过也没关系,身边高手多,学习的机会就多,每一个医生都是我们的老师, 经验丰富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方面比我们经验多得多,曾经有老师告诉我,自己值班的时候有什么不懂,如果一时找不到二线可以问问护士。可我后来发现问护士方法 不能用,因为关系到很多责任的问题,护士不一定告诉你,还是自己努力一点,多看书,多实践,多向上级医生请教才比较实际。
第一个月到CCU,管4张床,不多,对于刚开始工作的我来说,也不少了,病人病情平稳的时候还可以,病情一加重,我就觉得压力很大,虽然诊疗计划都是我的 上级医生在定,可我得把具体的事情做好,很多时候无形的压力无处不在,有了压力就有了进步的动力,即使加班加点也要把工作做到极致且从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 力,深化了理论知识。
刚开始独立管病人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初我都不敢独自去看我的病人,因为我怕他们问的问题我答不出来,想起来实在惭愧!只是每天早查房的时候或者下午跟 着上级医生去看病人,当然后来慢慢就经常自己一个人去看病人了,除了慢慢学会与病人沟通,当然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那是辛苦得来的结果。
还记得某个周一早晨上班,刚到科室,付老师说小何你管的病床上来了一个危重病人,我顿时浑身直冒冷汗,底气不足啊,管危重病人压力很大,那个病人床前站了 一圈人,家属、主任、主治医师、值班医生,病人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各种仪器在运转着,令人胆战心惊。邓良老师拿着病人的病历,指着上面的心电图:小何你 看,这是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且呈墓碑样改变,据我们的经验,这个病人病情危重,赶紧了解病情,写主治查房、主任查房、病危查房、病危讨 论。我一听非常紧张,当时除了积极抢救,还请了院外会诊,随时与家属沟通病情,虽然这个时候主任、主治都在,我只是个小配角,认真听主任、主治医生的吩 咐,开医嘱,写记录,一边护士在执行医嘱,这个时候的团队精神是最浓厚的吧。通过抢救一个病人,能学到的比病情平稳的病人多很多,辛苦也值得,特别是病人 抢救成功时的自豪与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在CCU的日子其实是蛮愉快的,同组的住院医生邓老师、和操师兄都很好,邓主任查房会讲解很多知识与经验,我的上 级医生马军老师认真谨慎,能和他们一起工作,我受益匪浅。
还记得刚开始值班,病人说有什么不舒服,我大脑一片空白,没有思路,只好把老师叫来,慢慢地看着老师处理多了,思路稍微清晰一点了,呵呵,记得我自己独立 处理的第一个病人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Call机刺耳地响了,我稀里糊涂地起来穿好白大褂往护士站跑,半夜被叫起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护士 说:7床说胸闷,你去看看他。我过去看了看病人,问病史、查体,后考虑是心肌缺血所致胸闷,于是拿起病历,奋笔疾书:硝酸异山梨酯10mg 舌下含 服 st!,半小时后病人胸闷缓解,我终于自己独立处理了一个病人啦,当时心情非常愉快。现在想起来觉得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很不容易,都让 我欢欣无比。
第二个月我到心内科普通病房,八楼西,就在CCU对面,很近,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我管的病床变成了6张床:比第一个月忙了,最重要的是我要一个人值班 啦,第一个班就是周末班,真是欲哭无泪,我觉得我还是什么都不太懂,当我值班发现那么大一个病区只剩下我一个医生时,我觉得心慌、气促,因为几十个病人这 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就首先要我来拿主意了,底气不足啊,虽说如此,病人不舒服的时候我在他们面前还是表现得很镇定的,故作镇定是必须的。如果搞不清病 情,就先把致命的疾病都排除掉,查心肌酶、心电图排除心肌梗死,这是刚开始值班时我动不动就用的绝招,害得护士老师和我一起辛苦,真是经验不足的医生。
如今,内科基本轮转完,面对病人的不适有了一定思路,处理病人也老练了一些,这是经过多少个夜班的自我摸索及多少上级医生的教导下才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无论如何,还是有收获,我始终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11个月多的日子悄无声息地溜走了,面对工作,多了一份镇定和自信,少了一点焦虑,我深深知道,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
这11个月来能顺利工作和实习,离不开市卫生局领导、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同济医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关怀,唯爱天使基金为我们提供的经济奖助让我们感受到社 会的爱心,让我们生活不至于太拮据。衷心感谢大家的帮助和关怀,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抓紧时间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充实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和为 上海社区居民的健康而努力!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