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很羡慕医生这个职业,认为能够缓解他人的病痛,甚至挽救生命是很了不起、很崇高的事。现如今我也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医生。至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 已经近5年,其中前3年参加了“上海住院医生、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这3年里在带教老师精心的讲授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下,使我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 处置有了一定的掌握,至今我从事社区卫生工作也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但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医疗模式、服务方式的不同。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传统概念的医生就是坐在诊室里、病房间,通过对每个病人的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等对病人进行临床诊疗,医疗服务。但随着中国医疗的发 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显然这些是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人们从原有的有病看病,到现在的一、二、三级预防保健,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就诊 时病人想与医生多了解、多沟通,但后面几百号病人都在等着,常常一天下来医生身心俱疲、头昏脑胀,产生了对职业的厌倦,病人抱怨医生几分钟就把他打发了, 双方都不满意。
来到社区工作的2年里,我发现只有在这里病人才能够与医生详细聊聊病情,甚至唠唠家常。能够综合的全面的了解病人,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在社区的工 作也并不轻松,我要负责病房的值班工作,同时每周还要有固定的时间到居委给居民量血压、做健康讲座、开展慢性病随访等全科诊疗,接到居民紧急电话还要上门 诊疗,常常休息的时间都利用上了。但这也拉近了我与居民的距离,刚来时我语言不通当地居民听不懂我讲的普通话,我与患者之间无法沟通,开展工作带来障碍, 我就开始学着讲本地话,刚开始发音不准自己都觉得好笑,可现在很多老人都说我讲话和这边一样了,他们都听得懂。
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浦东开展“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试点单位,开展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还是比较早的,签约当天热情、火爆的场面仍然记忆犹新。居 民纷纷放下手头紧张的工作来到了签约地点,建立档案、健康体检、签约,见到自己的签约医生都格外开心,都讲有了这项服务,以后看病就不怕了,有个头痛脑热 的还可以打电话咨询,就医更方便了,这样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全科医生的价值。
2010年11月我的一位签约病人刘伯伯的家属突然打来电话,说他突然高热体温39°C,因为他长期卧床,加之老伴年岁以高,子女又不在身边就医很不方 便,家属心急如焚,我经过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及症状,考虑因受凉引起,告知家属服用哪类药物及基本的护理方案,后患者家属再次打来电话说高热已退,没 有其他的不适症状。第二日我又上门随访。患者及家属十分感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每天都发生着动人的故事,也许您觉得我们的工作琐碎,也不太可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看着居民健康的身体及会心的微 笑,我们都会倍感欣慰。当看到居民送来亲自种的水果和一面面锦旗、一项项荣誉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呵护生命的价值!
虽然我被分配到了比较偏远的社区服务中心,但是在这里我克服了语言的困难、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更得到了居民的信任,这又何尝不是我的价值的体现呢,作为社 区医务工作者,我今后更要进一步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使社区卫生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可,尽力做好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责,提高居民百姓对服务社区 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信任度。在今后的社区医务工作中,我们将成为病患心中“小病的医生,大病的参谋,重病的亲人,康复的助手”,我们将继续履行好“健康守 门人”的职责,为我们的祖国构建和谐新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