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严志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看到了全科医学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的前途,她怀着一颗热爱全科医学之心,自愿报名参加了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2007年9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医院全科基地轮转3年,通过中山医院老师的精心培养和自身刻苦努力,在沟通能力、专业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取得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2011年通过双向选择,严志丽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上海市首批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刚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严志丽被分配在病房工作,在中心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关怀下,在上级医生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应用规范培训的系统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进入全科团队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通过协助参与病房主管负责日常病房管理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管理经验。进中心第一年就荣获了中心“双创”先进个人的荣誉。
2012年,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发展和庭医生制工作的开展,中心领导决定让严志丽学有所用,给予她更大的工作舞台与发展空间,把她从病房调入陈家巷团队,师从黄耀庭团队长,成为张家宅居委的责任医生,与社区护士组成医护组合共同负责张家宅居委会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健康管理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团队长的协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下,借用团队其他医护组合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搭档社区护士一起建立了责任居委基本情况“一本帐”和慢病管理“一套表”,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长宁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张家宅居委会位于新华街道的东北角,与中心距离较远,周边毗邻多家医院,对于老年人而言来中心签就诊交通也不便利。如何吸引居民签约,如何提高定点就诊率等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严志丽与社区护士集思广益,通过“借脑”、“借力”、“借网络”,充分利用团队和居委会资源,在居委干部的支持下,将服务点设在居民区内,开展每周一次站点服务,经居委干部及自我健康管理小组成员的介绍宣传下,严志丽很快和责任区居民熟识起来,并且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定期随访慢病及高危人群,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社区居民从逐渐熟悉严医生到目前十分依赖严医生。每年的社区老年人免费体检服务,都会发现一些异常健康问题,严志丽总会通过认真查体,仔细分析汇总报告,在近三年体检过程中均发现有肿瘤早期患者,并通过有效双向转诊机制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就诊,转归社区后及时进行电话、上门及门诊随访,适当给予心理疏导,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家庭医生对病人的关爱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得到责任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通过病人口口相传,严医生在社区居民心中留下了良好口碑。很多社区患者是腿脚不便或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为了解决社区老人随访生化检查时的出行不便,严医生与社区护士开展了每月一次免费站点抽血服务,为慢性病管理精细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严志丽平时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对工作精益求精,以消除患者疾苦为己任,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安全、更放心的基本医疗服务。2013年度被评为长宁区医学会优秀青年学员,并在区卫计系统“泰杯”三基竞赛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临床专业组中获得三等奖。
一个周末的晚上,突然接到一位72岁患者的电话,有肿瘤病史,此时她在电话里有点口齿不清,自叙晚饭后突然出现口角偏向一侧,伴耳痛,并且恳请是否可以上门看看,严志丽二话没说,放下电话立即赶到病人家中,根据观察和临床经验判断,初步考虑为周围性面瘫,建议患者及家属立即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排除其它可能潜在疾病,征得病人与家属同意以后,严志丽医生当即安排了双向转诊,最后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面瘫。病后第3天患者忧心忡忡地来找严医生,口角歪斜明显,仍有耳痛,严志丽与团队长黄耀庭主任一起讨论并且确定了治疗方案,经过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以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患者逐渐康复,目前基本恢复正常。目前,这一家子,从年幼经常患扁桃体炎的孙子到患有胃溃疡的女儿再到患有糖尿病的老伴,都是严医生的签约服务对象,老人感概地说:“严医生是我们家庭健康守门员”!
严志丽医生热爱全科医学事业,为了贴近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二年前,她把刚刚装修好住了未满二年的大房换到了工作所在辖区的小房,切切实实成为了一个社区居民信赖的毗邻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