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一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闵行龙柏杨建玲

> 白衣天使故事 > 全科医师

2015-1-4 17:42

 

 

 

杨建玲,女,汉族,中共党员,全科主治医师,就职于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4年参加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首批全科医师为期四年的规范化培训,2011年在全市众多全科医生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首批18名赴英国学习家庭医生模式的全科医生之一,2012年入选上海市首批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年初,作为闵行区的家庭医生代表,在上海990广播电台《活到100岁》栏目的家庭医生热线直播中,以淡定自如的表述方式和娴熟的医疗专业知识赢得了电台编导、同行和听众的一致好评。

一、以精湛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

杨建玲医生高超的专业技术在社区居民中有口皆碑,这源于她本人对医学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家住航华一村的朱先生反复咳嗽3月,先后在多家综合性医院就诊,进行了各种检查并接受了中西医联合治疗,但症状仍未改善。他经邻居介绍找到了杨医生,经过杨医生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考虑朱先生是变异性咳嗽,在和朱先生详细解说病情后,杨医生给朱先生处方了酮替芬,每晚一粒的小药片终于解决了朱先生久咳不愈的顽症,为此,朱先生逢人便讲:“杨医生真是我们社区的好医生,如果没有杨医生帮助,我不知道要咳到什么时候!”在社区内甚至外社区,总有这样一群病人慕名前来点名找杨医生看病,只是因为一些其他医院未能解决的低热原因待查、长期未能控制的血压、血糖、血脂等困扰他们很久的健康问题。到了杨医生这里,就能获得最安全、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治疗效果。中心的急救现场也总能看见杨医生的身影。每次抢救时,杨医生都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组织好抢救工作,从心肺复苏、急救用药到家属沟通,杨医生对不同急症的院前抢救总能处理得妥妥当当。同事们说:“只要有小杨在,碰到抢救我们就不慌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同事眼中,杨医生是一个临床技术过得硬的医生,单位同事本人或亲朋好友身体上有任何不适,总是第一个想到请杨医生看一看,不管是内科还是外、妇、儿科,杨医生都能从病理生理、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方面解释的清清楚楚,杨医生全面的医学知识,规范的诊疗过程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

二、以高尚的医德服务社区百姓

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以来,作为一名家庭医生,杨医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航华地区的街头巷尾。不论严寒酷暑,杨医生总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及时进行上门访视。有一次下着大雨,杨医生还是如约来到航华一村的一位居民家中出诊,居民感到非常过意不去,说:“你可以打个电话来”,但杨医生不以为然的回答:“上门服务只为承诺一个事先的约定”。还有一位签约独居老太患糖尿病需定期测血糖,因为老年人的特点是早睡早起,为了避免空腹测血糖使老年人挨饿,杨医生都会提前上班,7点左右就为老人把血糖测好,几年来的坚持让老人很受感动。家庭医生电话向签约家庭公开以后,虽然电话应接不暇,但杨医生还是能耐心解答,给予居民解决问题的建议。一天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杨医生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空巢老人陆阿伯心急火燎的诉说,他的老伴心跳快的停不下来,杨医生在简短的询问后,告诉老人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建议他立即呼叫120至市级医院急诊。当晚,杨医生几次和陆阿伯联系,直到得知病人已被送到医院接受抢救了,杨医生这才放心。签约居民都把杨医生当作自己人,他们喜欢和杨医生拉家常、叹苦经,杨医生也总是耐心倾听、适时疏导,尽力帮助居民打开心结。行医多年来,杨医生收到许多来自社区居民的锦旗和表扬信,她坚持用医者的仁爱之心坚守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行医准则。

三、以科学态度探索服务模式

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是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转型的基础,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作为家庭医生制度最前沿的实践者,杨医生最了解家庭医生受社区居民欢迎的程度和家庭医生肩负的责任。为此,杨医生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参与上海市科委《借鉴JCI流程再造<社区诊疗流程手册>》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并通过了市科委专家组的评审。近年来杨医生参与了多项区级课题,并参与撰写了《家庭医生工作手册》、《家庭医生助理服务指南》,并在全科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目的就是探索可行的、可复制和可持续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卫生信息化工作是闵行医改的特色,杨医生作为中心的家庭医生骨干,参与了一些信息化模块的开发。杨医生对闵行的卫生信息化工作相当熟悉,她曾多次为省市级领导介绍闵行的卫生信息化工作。2012年,她曾远赴新疆,帮助喀什县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作为医疗改革的探索者,杨医生还参与了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利用指南》和《社区健康管理系列丛书》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杨医生扎根社区,为社区居民防病治病,兢兢业业。杨医生走街串巷,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无怨无悔。杨医生对工作忠于职守、对患者饱含爱心的言行真正诠释了一位优秀家庭医生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