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一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浦东高桥黄大志

> 白衣天使故事 > 全科医师

2015-1-4 17:40

 

 

 

  曾记得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助和安慰病人,黄大志认为对于全科医生尤应如此。全科医生不仅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一名居民健康的促进者和守卫者。全科医生服务责任制就是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维护。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医生是居民家庭的健康朋友,不仅仅单纯治疗疾病,还会主动帮助服务的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2010年9月,我院作为浦东试点单位率先实行“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起初居民并不了解也不认可家庭医生,前期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几次不经意的事情却让他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一次一位老妈妈来配药的时候说:“我老头子躺在床上十几年了,每个月都要叫救护车送到七院更换导尿管,来回花钱不说,搬上搬下实在是苦的不得了,这种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听了老妈妈的苦诉后,他便主动提出由他上门更换导尿管,每月一次上门导尿便成了他的例行工作,老妈妈一家也成了他的签约对象,从此以后他们一有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黄医生。这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也很好的控制了医保费用,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主动找他签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上门导尿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因此同事们都笑称他为“黄导”。直到2013年5月份,老人家去世后,这位老妈妈还亲自跑到卫生站点亲切的对他说“黄医生啊!多亏了你我们家老头子才能活了这么久,虽然现在老头子走了,但是你真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真的非常感谢你!”说到这老妈妈已经潸然泪下了。

  一天一位老大爷打电话给黄医生说他这些天不想吃饭,有点恶心,想让黄医生去看看,几分钟后黄医生便赶到他家,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得知老人并无大碍,只是这几天因为家庭纠纷心情不好,于是黄医生就和老人聊起天来,安慰他、开导他,最后老人紧紧握住黄医生的双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没几天还给黄医生送来了“健康守卫者,百姓贴心人”的锦旗,这是老人家发自内心的话语,令黄医生十分感动!

  又一次黄医生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十分焦急的老妈妈的声音“黄医生,我爱人有帕金森病很多年了,行动不便,刚才上卫生间摔倒了,我一个人也弄不动,请你快来帮我看看吧!”因为她家离黄医生的卫生站点很近,他便及时赶了过去,将患者扶到床上,经过初步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稳定,无大碍,并叮嘱家属如病情有变化,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后来这位老妈妈还亲自来到卫生站点感谢黄医生。患者的认可让他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担任居民慢性病及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指导医生期间,一位组员张阿姨曾经对他说:“黄医生讲的东西,我们听得懂、记得住!这种形式的健康自我管理,我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肯定让黄医生感到作为一名全科医生的意义。与此同时,他因工作表现优异,曾作为上海全科医师代表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70周年纪念座谈会,先后荣获“2012年度浦东新区优秀健康促进志愿者”、“2012年度浦东新区建设健康城区先进工作者”、“2012年度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优秀指导医生”、“2013年度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先进工作者”、“2012-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慈善义工”等荣誉称号,并于今年3月被评为浦东人物(每周之星),青年报、浦东时报、浦东开发杂志、浦东电视台及广播电台均给予了专题报道,为家庭医生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

   时至今日,与他签约的居民人数已经达到两千多人,“你与家庭医生签约了吗?”已经成为居民的一句流行语。“全科医生”这个名词已经被广大居民所熟知,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已深入民心。他希望通过全科医生的不懈努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疾病远离生活,这也是他选择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初衷。工作虽然周而复始、琐碎、忙碌,但一点一滴都渗透着他的梦想,他的人生格言是:“把我们全科医生的有限青春奉献给无限的基层医疗服务,我们的人生将无怨无悔。”。

 

2014年12月

 

 

                新华医院07级全科学员--黄大志

 

    时光如梭,作为浦东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已经有一年半了,尽管算起来时间不多,但经历的事情还真不少。

  2010年9月来到高桥,正好赶上我院作为浦东试点单位率先实行“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作为我院体制内第一个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的我,也很荣幸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承担了家庭医师的工作。

  这项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和社区的家庭签约,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的自己的家庭医生,其次签约后要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居民,当他们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方 便联系咨询。开始时,居民基本不理解什么是家庭医生,也不认为我们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导致签约率很低,前期工作开展的很不顺利。一次不经意的事情却让 我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有一天一位老妈妈来配药的时候说:“我老头子躺在床上十年了,每个月都要叫救护车送到第七人民医院更换一次导尿管,来回花上上百元不说,搬上搬下实在是苦 的不得了,这种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听了老妈妈的苦诉后,我便就主动提出更换导尿管的事情以后由我去上门解决。就这样每月一次上门导尿就成了我 去老妈妈家的例行工作,顺理成章的我就成了老妈妈一家的家庭医生,他们一家也成了我的签约对象,从此以后老妈妈一有健康问题就打电话找我,这种医患关系是 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要求上门导尿的居民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主动来找我签约,帮忙解决他们家里的困难,同事们都笑称我为“黄导”。 在全院的家庭医生工作推进会上,院长还调侃的说道,我院的上门服务有困难就找黄医生!

  又一次我的手机响了,电话的那头传来一位十分焦急的老妈妈的声音“黄医生,我爱人有帕金森病很多年了,行动不便,刚才上卫生间摔倒了,我一个人也弄不动, 请你快来看看吧!”因为她家离我们卫生站点很近,我便及时赶了过去,将患者扶到床上,经过初步体格检查,生面体征稳定,无大碍,并叮嘱家属如病情有变化, 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后来这位老妈妈还亲自来到我们卫生站点感谢我。患者的认可让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也不断的激励着我将社区卫生医疗工作做的更好。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打电话给我说他这些天不想吃饭,有点恶心,看到我给他的名片,就打电话给我了。几分钟后我便赶到他家,经过详细的询问病 史,得知老人其实只是受了点谅,再加上这几天心情不好,总是闷闷不乐。于是我就和老人聊起天来,安慰他、开导他,十几分钟的交谈后,老人紧紧的握住我的双 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第二天,他亲自跑到卫生站点握着我的手:“黄医生,你真是个好医生啊,昨天要不是你,我到现在也不会好,非常感谢你!”我连声回答 道:这是我们家庭医生应该做的!没几天他还给送来了“健康守卫者,百姓贴心人”的锦旗,这是老人家发自内心的话语,令我十分感动!每当我在工作不如意想退 缩时,这十个字便浮现于眼前,它成了我不断完善家庭医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随着工作的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深入民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希望有更多合格的全科医师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以满足我们广大居民不断增长的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的舞台很大,我相信只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为百姓服务,在这个舞台上一定会大有作为,在人生坐标上,也一定会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