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婕,女,33岁,全科主治医师,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二全科服务团队团队长,首批上海市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生,现为上海市青年医师培养对象、徐汇区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培养对象。
2011年、2012年她代表中心参加慢性病知识竞赛,是中心首批家庭医生讲师团成员之一,也是上海市全科医生实训评估基地师资人员之一。曾获得上海市全科医师师资培训中心颁发的合格证书。2012年赴江西瑞金送医下乡,2013年赴澳大利亚学习。她积极参与中心实训评估相关课题,积极申报实施区青年培养配套课题,2011、2012分别获中心先进个人、优秀职工,2013年成为区“青年文明号”号长及获徐汇区“十佳家庭医生”提名。
她平时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及卫生系统相关文件,把它们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
2008年参加完为期四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后,“扎根在社区、服务好居民”就成为她的座右铭。经过规培,她对各科常见病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同时熟练掌握全科医生各项操作技能,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经验及医患沟通技巧,为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而使她能够更好的完成家庭医生的 “六位一体”的工作,成为了医院的业务骨干。
2011年为推进医改重点工作——“家庭医生制”服务,依托“六员合一”工作平台,探索“医生+助手”工作模式,与居委干部及志愿者积极合作,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居民中进行广泛宣传,以重点人群为核心,逐步覆盖到全人群签约,采用站点签约、居委集中签约、上门签约等方式完成了2195户的签约任务,达到签约率72.11﹪。签约后把签约家庭当成自己的朋友,注重签约承诺的兑现,努力提高利用率、服务满意率。
在与社区居民的日常走访中,时刻保持三级预防的理念,能够在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有次在高血压随访过程中,发现居民顾叔叔面部有一处破溃长达一月未愈,同时表面凹凸不平,考虑恶性病变可能,建议顾叔叔立即至上级医院就诊,顾叔叔觉得自己吃得下、睡的着,应该没什么问题。她就反复的与居民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使他们明白进一步就诊的必要性,终于至上级医院就诊,经活检明确为皮肤癌,经手术根治后,居民和家属都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东安一村签约家庭的李阿婆突然在家晕倒,按照陈医生签约时留下的手机号,家属拨打了她的电话,接到家属电话后,她立刻带上血压计、听诊器、棉签、血糖仪、便携心电图仪器和家庭医生助手一起来到老人家中。向家属了解了病情及既往史后,帮老人做了体检,并检查了血糖及心电图,即刻考虑老人为脑血管意外可能,立即帮助老人家属拨打120电话,并在120到来之前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120到来后,帮助老人家属进行病史汇报,提高了救治的效率,后家属反馈老人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因抢救及时,老人已转危为安。
为扎实开展“六位一体”工作,结合我中心康复体系试点工作要求,以社区康复为抓手,联合街道阳光心园,将团队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康复助残点”,初步建立了“中心—站点—家庭”三站联动的服务模式,把康复知识、康复技能传达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东安二村的王阿婆因半年前脑梗死后长期卧床,生活需要人照顾,生活质量较差,情绪较为低落。经过她与康复科治疗师多次上门,进行康复评估、康复指导及心理疏导;家庭医生助手定期上门照顾性随访及了解康复指导掌握情况,并把情况及时反馈。目前王阿婆已经学会了正确的卧位、坐位姿势,学会了自行翻身,可以做一些主动运动及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人也开朗了许多。
此外,结合目前慢性病发病率高,治疗率、治疗达标率低的特点。她在高血压、糖尿病团队活动时,接诊时、慢性病访视及“六关爱”访视时,按照不同居民具体情况穿插健康教育。使居民了解如何用药,如何监测以及监测指标,监测的意义,从而做好自己健康的好管家,使治疗率、治疗达标率明显提高。
社区一些老年居民因为视力记忆力欠佳,为了防止居民错服药物,她总是把用法大大地写在药物包装盒上,并让居民反复复述,以确保用药安全。对血压血糖控制欠佳的居民,她让他们详细记录服药时间、监测时间、监测指标、膳食情况,并亲自至居民家中了解膳食烹饪情况及具体药物使用情况,使许多原先血压血糖控制欠佳的居民治疗达标。在进行健康咨询时,她总能设身处地地为居民着想,总是说“如果是我或我的家人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样”,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工作这些年来,她坚守着医务工作者的原则——“服务患者,不求回报”。患者送“红包”,坚决不收;患者送礼品券、购物卡,坚决要患者拿回去,对于实在一时难以推辞的,交由领导返还患者。她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不断完善自我,力争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做得更好,以更精湛的医术服务于信赖她支持她的广大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