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成,32岁,2009年7月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同年9月参加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2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12年9月开始在我中心工作,他是我中心第一位规陪生,在工作中成绩突出,同年12月调任星泰团队,担任团队长职务。
一、 源于平凡,超越自我。周医生拥有良好的医疗水平,先进的团队管理技巧和热情的服务态度,经过半年的努力,其个人和团队在各项考核指标中均明显增加,站点门诊量由原来的800人次/月跃升到1500人次/月,高龄老人随访、慢性病建卡随访、残疾人随访人次数均上升30%以上。
二、源于平凡,敢于突破。2013年上海市实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我中心为首批56家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综合考核中,各项考核指标均优秀,最终获得全市第二名的佳绩。周理成医师作为我中心团队负责人,深入研究各项考核指标,从实际出发,把各项服务做到实处,其个人各项主要指标均为我中心第一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预约门诊:其每月预约门诊在150人次左右,极大的减少了患者排队候诊时间;2、长处方签约:签约312人,每月开出长处方150余张,明显减少了慢性病患者往返医院次数;3、“1+1+1”签约:签约400余人,双向转诊100余人次到签约医疗机构;4、开出延长处方,减少患者奔波于各医院配药,大大的方便了稳定患者;5、健康宣教:每月为管辖居委提供6次健康宣教或健康咨询,让居民提前认识疾病的风险,减少了患病可能和增加智力效果;5、有效控制了医疗总费用。2015年周理成医师在杨浦区首届卫计委和总工会组织的“推进新医改,当好健康守门人”评比中,获得首届“十佳家庭医生”称号。
三、源于平凡,创造奇迹。周医生依据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经验,摸索出一套能更好服务居民的新模式,主要包括“菜单式”服务””、“一对一”服务、“点对点”服务模式。主要内涵如下:
“菜单式”服务包括:“门洞菜单”、“工作菜单”、“名片菜单”、“讲座菜单”和“个性菜单”。“菜单式”服务着眼于“家庭医生制”服务,立足居民需求为导向,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使得每个团队岗位职责精细化、程序化,从而总体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岗位操作难度。实行“菜单式”服务以来,周边居民获益颇多。翁铁慧副市长、杨浦区总工会麦碧莲主席、黄红副区长等领导赴杨浦区卫计委视察家庭医生立功竞赛活动中,多次肯定“菜单式”服务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点对点”服务模式:每个月定点去居委活动室讲座,给居民分享健康知识,通过宣教和座谈形式,了解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依据不同的需求,创立了各种“居民健康自管小组”,定时定点为每个小组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常识。通过健康自管小组活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均增长了30%以上。
“一对一”服务模式:江浦街道有失独家庭80余户,他们基本上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周医生得知上述情况后,积极加入街道计生办创立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向部分重点失独老人提供“一对一”的上门咨询和健康指导服务。周医生每次来到他们的家,没有2小时是离不开的。经过多次的随访,周医生发现失独老人俞阿姨因老年丧子,过度悲伤,自觉全身疼痛,胸闷、气急、怕风、失眠,情绪低落,不敢出家门,并有自杀念头。老伴告知他上述情况后,周医生每周都抽出2小时自己的休息时间,上门与俞阿姨“谈心”,经过2个多月的坚持,俞阿姨的症状明显好转,现在也走出了家门,还加入了街道老年舞蹈队。俞阿姨多次到街道领导和中心领导面前,表示对周医生的感谢,是他让她重新获得了“生命”,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勇气。通过志愿者服务,周医生为失独老人送去了温暖,让他们看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周医生志愿者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多次得到街道领导和失独老人的赞扬,2015年被评为“江浦街道十佳好人好事”先进个人。
周理成医生虽然只是个平凡的家庭医生,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做出了多个“不平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