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彭小莲参加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项目,先后安排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金山区石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基地进行了3年的规范化培训。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为全科医生,从此开始了全科医生的篇章。
2011年9月,她被分配到浦东新区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在综合病房,老年护理院,全科门诊轮转。在这里她管辖二个村委一个居委,合计人口28890人。作为一个新上海人,面对语言不通,人员不熟的困难,她没有气馁和退缩,反而和居委及卫生干部联系的更勤。她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付出感情,总会有人能感觉得到!”。别的家庭医生每周下乡一次,而她只要有时间就往村里跑,卫生室门口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那辆电瓶车。跑的多了,人也就熟了,“小莲医生”的名号也就响了。
本着“呵护每一位病人”的信念,她用细心和温暖服务着病人。由于社区医院和卫生室都是8:00开门,而糖尿病患者想测空腹血糖就要很早的赶到南汇二级医院去,当她知道了这个问题后,联合乡村医生,将辖区里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重新摸排登记,为每个居委培训五名依从性好,认知水平高的糖友,将有监测空腹血糖需求的人群分网点管理,并每人发放血糖日记一本,做到了动态血糖的记录。这种做法深受糖尿病患者的欢迎和认可。她管理的糖友们再也不用冒着严寒酷暑,也不用担着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往二级医院跑了。
有时,付出是默默的。有一个病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白内障,只有低保补贴,彭小莲为他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的同时,有时自掏腰包垫付药费,日常还悄悄的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去看他,却未有一丝张扬。当这个病人来到医院写下表扬信后,大家觉得她的服务是有温度的,就是亲情的温暖。
为贫困的患者,她不仅医治疾病,还为病人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她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有时是凌晨,有时是深夜,病人的电话来了,她的责任就来了。当有突发情况需要上门时,不管夜有多深,陪伴她的是她那辆旧旧的电瓶车和她的诊疗箱。有一次夜里女儿高热惊厥,丈夫出差,本来还在医院陪女儿挂盐水,突然一个电话来了,是一个孤寡老人头痛难忍打电话给她。她把女儿交给医院同事,自己又马上出发了,等她把老人安顿好回来,女儿已经熟睡了。同事都责怪她不重视女儿,只有她傻乎乎的笑着。
如果说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彭小莲这块海绵是吸水最充足的。2012年入选“上海市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与全科学员接受红色教育,在导师的带领下及时沟通新技术和解决疑难病例,2015年7月顺利完成培养计划。2013年5月通过了全科医学中级职称考试,并在同年9月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每周末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2014年5月顺利通过了“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她的手机里全是学习的APP,只要有时间她就在研究药物疗效,病例分析…如果有医学问题,她的回答永远是最详实最专业的,人称“小百科”的雅号。
她相信在惠南这个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下, 依托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社区实践教学基地, 和社区健康管理基地,及浦东新区卫生能力培训基地指导下。在上海市卫计委及浦东新区优惠政策的激励中,全科医生团队通过每个人每一颗螺丝不断努力,用心服务,一定会把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