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赵利娟来到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已有7个年头了。7年里,从一名全科医生,到舒缓疗护病区的专职医生,她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理解患者的痛苦,竭尽所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用心、用情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
她来到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2009年7月赵利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山医院),期间还获“优秀学员奖”。
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在完成门诊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视。不管酷暑严寒她都会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访视,测血压,询问病情,了解服药情况,对患者的问题逐一解答,从不厌烦。
社区里有好多独居老人,他们经常忘记服药,严重的还会服错药,赵利娟每次访视时都会帮患者检查药物,反复叮嘱药物的服药方法,用耐心、细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期间,她还发表论文《华泾镇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参与区科委课题《探索家庭医生对2型糖尿病提供家庭式管理模式》,希望通过研究,更好地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管理。
“舒缓疗护”在当时是一个新的理念、新的领域,难免会与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传统思维产生矛盾。在收治病人过程中,一般舒缓科室医务人员会和家属签订一份协议,家属必须放弃积极治疗的要求。协议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很多家属在住院期间,面对亲人死亡的巨大阴影,难以逾越心理的障碍,不停地在治疗和不治疗之间反复,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这些情况,赵利娟主动请缨,来到舒缓疗护病区工作,不仅用心陪伴病人走过最后的日子,帮助他们减少痛苦,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过得温暖,更是不厌其烦地一再做好解释工作,去感染、去感化患者及家属,让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舒缓疗护“减轻痛苦、追求临终的安详与尊严”这一工作理念。
她温暖了病人的最后一程
生命,总是有苦有甜,有失去总有获得。赵利娟谈起2年多的舒缓疗护工作也有颇多感触。
病区的金阿姨是一名癌症晚期的病人,她才66岁,可是肿瘤病史已有25年,她的大半生都在跟病魔斗争。起初因为“乳腺癌”作了手术,随后并发了肝脏、肺脏及骨骼的转移,多次手术及放疗化疗仍未让癌细胞停止扩散,她奔波于各大医院,吃了很多苦。
身患大病的金阿姨对于住院已习以为常,二三级医院都曾留下她痛苦的身影。医院的治疗对她而言已经是一个模式,机械刻板让人厌倦,所以她的心情一直是烦躁的,态度也生硬古怪,很难与人交流。
自从她住进了舒缓疗护病区,突然对住院有了新的认识,“查房的时候赵医生像是朋友来看我,下了班还找我谈心,开导我,热情又亲近……,这是一位为患者带来愉快、福音的医生,我的心情变得很好……”。金阿姨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苦痛,最终决定不想苟且,不再做治疗,只想减轻痛苦,走完余生。
面对此情此景,赵利娟只能加倍给予细致的照料,每天都会细心地观察病情变化,在她不能说话时,紧握着她的手给予安慰和力量;当她状态好时,就和她聊聊家常;适时开导,让她逐渐对疾病和生命有了改观,不再焦虑,多了些坦然。
病区有一位沈阿婆,住院一个月后离开了人世。随后患者家属送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赵利娟在阿婆人生的最后阶段带给她的温暖、关爱,让她平静安宁地走完了这段路。看到感谢信的时候心情是难以言喻的,离别的悲伤和被认可的喜悦并存着,既苦又甜。
她的关怀并不只给病人
西方医生特鲁多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舒缓疗护病区收治了很多晚期肿瘤临终患者,这些患者需要更多的关心,理解和照顾。来到病区工作两年,赵利娟也时刻用这句话提醒自己。
由于经常要面对死亡,舒缓病房工作的医生精神压力非常大。有一次赵医生值班,连续两个晚期肿瘤患者过世,虽然心里明白这对患者是件好事,他们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但是面对家属的痛哭,作为医生内心有很多很多说不出的感受。
承受着压力,赵利娟知道,此时的家属更需要得到关怀。恐慌和无助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最常见到心里反应,许多家属对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噩耗内心充满无助和恐慌,死亡的巨大阴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面对这些情况,赵医生会及时跟家属沟通,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耐心倾听家属的想法,利用身心放松法解除患者家属心理上的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克服情绪上的波动。用所学知识,去感染、去感化患者及家属,让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舒缓疗护“减轻痛苦、追求临终的安详与尊严”这一工作理念。
为了对家属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赵利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表格,对病房中收入的晚期肿瘤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书写论文《华泾镇舒缓疗护病房晚期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她就是这样,细心,耐心,不但关注每一个细节,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提炼,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人文关怀。2015年,赵医生所在的班组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的光荣称号。各级表扬信15封,锦旗6面,多次被评为中心优秀岗位能手、优秀职工。“因为热爱”,赵利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以患者健康为志向,与社区卫生事业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