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二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普陀长征镇胡承伟

> 白衣天使故事 > 全科医师

2016-11-3 17:23

 

 

 

胡承伟,33岁,大学本科,中共党员,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在仁济医院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工作五年多来,胡承伟医生因在家庭医生工作中表现突出,参加制定和实施了““普陀区以家庭医生制为基础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普陀区西部医联体双向转诊平台建设的完善工作,还被邀请在“上海市医生制度与基本药物制度培训班”中作经验交流;入选首届“上海市青年医生培养计划”;先后荣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普陀区优秀优抚志愿者、普陀区西部医联体 “身边优秀家庭医生评选”二等奖、“长征镇先进青年”称号、普陀区西部医联体 “学术论文交流研讨会”二等奖、普陀区西部医联体技能大赛X线组第一名、中心科技月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心三基考试医生组一等奖。

胡医生工作于普陀区长征镇的星梅花苑小区的弄堂深处有一个卫生服务站,他熟知星梅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一、发现问题 兼做“家庭调解员”

胡医生接待病人,他会认真的听患者介绍完病情,帮助分析和解决原因所在。小区里有一个高血压病人王阿姨,胡医生在一次帮她量血压时发现他的收缩压达到180mmHg,胡医生通过一来二去的聊家常式的交谈,发现王阿姨没吃药是因为儿子两个礼拜没有来看她了。胡医生给老人做了心理疏导,胡医生劝下王阿姨吃下了降压药后又给她儿子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她母亲的情况,希望他多关心老人。后来在随访中老太太的血压一直比较稳定。这种为病患担任“家庭调解员”的工作,他已做了不少。正因为对病人对居民锲而不舍地深入了解,发现她们患病的外在原因并及时疏导,拉近和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居民们感到他不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二、“多问一句”显实力

胡医生在问病史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多问一句,耄耋之年的宋阿婆,就因“多问一句”,变成小胡的“铁杆粉丝”。宋阿婆被其他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来到社区配药。胡医生除了配药外还问了许多其他问题,最后发现宋阿婆两个月瘦了30斤,并且已经在大医院做了一些检查,可指标都正常。胡医生仔细摸了摸宋阿婆的头颈、观察病人眼睛……根据掌握的医学知识,体重骤降三种可能性最大:糖尿病、肿瘤和甲亢。根据检查排除前两种,但是甲亢的患者会出现眼珠凸出、颈部粗大等典型甲亢症状,考虑到宋阿婆是老年人,上述症状可能不典型,小胡劝说阿婆做个甲状腺验血检查,结果老人消瘦的原因就是甲亢引起的。对症用药后,老人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机体状况改善,尿路感染明显缓解;之前的焦虑也随之烟消云散。自此,宋阿婆每次配药都要专门来看小胡,同时将这小伙子“推介”给左邻右舍。

    三、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胡医生在工作内外都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也是小区病人喜欢他的原因。在家庭医生签约的过程中,胡医生会主动将自己的私人手机号码给签约的患者,以便不时之需。这个手机号还真起了大作用: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胡医生刚刚下班回到家就接到了陈老伯爱人的电话,说在给陈老伯进行膀胱冲洗的时候不小心将导尿管拔出来了,现在陈老伯的肚子很胀,非常难受。胡医生非常了解陈老伯的病情,他中风后长期卧床,又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史,他这种情况很容易诱发心脏病,如果打120的话最快也要1、2个小时才能解决,于是胡医生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赶回站点拿好所需用品,又飞车赶到了老伯的家中,帮老伯重新插上了导尿管,解决了他的痛苦,解除了并发症的威胁,使病家免去了来回医院折腾之苦。

    四、扎根基层,不忘继续提升自我

 胡承伟好学,至今他还保持着收集和背药物说明书习惯。他能够熟知每种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样他在给老年人用药的时候,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分寸。 胡医生还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为了方便能够更好的开展社区基地的带教工作,他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国家健康管理师培训等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在科研方面,胡医生也不甘示弱,通过学习和努力,目前以第一负责人获得普陀区区科委课题一项,第二负责人参与普陀区区科委课题一项; 2011年至今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4篇,有3篇为核心期刊。

此外,胡医生在2016年3月至5月外派参加西藏亚东县短期医疗援藏工作,缓解了当地藏民看病难的问题。在当地,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还积极主动组织带教工作,为当地的医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的书写规范,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等等,让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就是我们的胡承伟医生! 一名社区的家庭医生,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正如他自己所说“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当做改革的先行者,社区也有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