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韦莉君已经扎根在社区工
作了13个年头。每当她穿着白大褂,骑着自行车进入社区,一路上都会有很多居民和她嘘寒问暖,并亲切地叫她“小韦”,她喜欢病人这么叫她,因为在她看来,家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就应该像是朋友,甚至是亲人。
善小而为,担起生命重托
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在旁人看来,也许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就是在这些小事上的贴心关怀让她担起了生命的重托!家住龙柏六村的刘阿姨正逢花甲之年,平日与女儿同住,不久前女儿一度考虑要换房,可是刘阿姨直言:“要搬家,我说什么也不会走的。”原来刘阿姨舍不得的正是陪伴她9年的家庭医生韦莉君。记得9年前,刘阿姨的老伴刚年过半百,却被查出了胃癌晚期。在三级医院经历了15次化疗后,因白细胞水平过低而回到社区姑息治疗。自此,也与韦医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刘阿姨曾对着记者激动地说:“当时我真是走投无路,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听邻居说让我去找我们小区的家庭医生韦医生,她服务好,办法多。刚见到她时,就被她的细心和耐心打动了,没想到她和我女儿差不多大,都是80后,却比我女儿懂事多。”刘阿姨还告诉记者“晚期癌症患者疼痛难忍,韦医生每次开完止痛药后,总会腾出时间,与先生聊聊天,宽慰几句;逢年过节,小姑娘还会打个电话来,问问有什么需要,就和自家女儿一样亲。”虽然老伴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却在社区享受到了最后宁静的时光,有了像韦医生这样的家庭医生作为依靠,刘阿姨也大舒了口气。纵使先生病情无法逆转,但韦医生的细致和温情,慰贴着刘家的心。临终时分,先生特意找到韦医生,留下嘱托,“我走了以后,妻子如有什么需要,还请韦医生您不要拒绝。”韦医生重重地点了点头,担起了这份生命托付。
生命托付,一诺千金。4年前,刘阿姨在一次体检中意外发现胸部有阴影,最后进一步诊断为早期肺癌。她几近崩溃,韦医生得知后第一时间为她联系了上级医院的肺内科专家,开展了系统、规范的治疗,并对刘阿姨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刘阿姨说:“刚查出疾病时,我总想着自己为何如此倒霉?!可是渐渐地,与韦医生常聊聊天,我想通了,毕竟生死有命,眼下配合好医生的治疗,调整好心态便是我最好的选择。”四年来,每月刘阿姨都会雷打不动地按时来韦医生的诊室报道,接受着后续的随访和治疗。
“1+1+1”签约让家庭医生有了底气,居民有了福气
整整9年,刘阿姨见证了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长,切身体会到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带来的实惠。从曾经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到成为首批“1+1+1”签约居民,刘阿姨依然选择韦医生。不同的是有了政策的支持和背后的资源,韦医生现在更有了发挥的空间和底气。每当刘阿姨需要去中山医院复诊的时候,韦医生都会直接在平台上给她预约指定的专家,使得刘阿姨一到中山医院就能看到专家门诊,以往为了配泰嘉这一个药,刘阿姨都要不停地往返大医院,可是今年初,当韦医生告知刘阿姨,她服用的这个药可以通过延伸处方在社区配到时,她着实感到欣慰,这不仅节省了她的医疗费用,更节省了她的时间,如今的刘阿姨还空出了很多时间帮女儿带外甥,精神面貌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每次看到韦医生,她都会说:“小韦啊,这么多年了,每次看到你,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一样,这里有你这么贴心的家庭医生,又有这么好的医疗资源,你说我怎么舍得搬家离开呢?!”
随着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推进,家庭医生的工作模式和职能也不断地在发生重大变化。2012年韦医生被派至荷兰进行了全科医学的学习,除了不断积极参加各种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外,她于2013年考入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了慢性病管理技能,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且成功完成了《社区自助式健康体检系统对慢性病管理意义》的课题研究并先后发表了2篇相关的论文。
在家庭医生这条成长道路上,韦医生不断付出着,但同时也收获着,于2012年被单位给予记大功奖励,2013年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健康管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4年入选了上海市第二批青年医师培养计划,同年评为“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2015年荣获第四届“我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主题宣传活动上海市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者 提名奖。2016年荣获闵行区计生委优秀共产党员。这既是对她一路走来付出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她今后工作的一种鞭策。在今后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再所难免,但是她将依旧不忘初心,扎根社区,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就像当初从医时所立的誓言那样践行一位白衣天使应有的使命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