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医学院05级本博连读八年制学生倪建波——2013年毕业赴上海市第一人民

> 白衣天使故事 > 医学硕博生

2017-3-31 11:03

 

 

 
同济大学医学院05级本博连读八年制学生
 
   
 

  我来自浙江省余姚农村,我父亲曾患乙型肝炎,花费了不少医疗费用。母亲在乡镇企业上班,月薪不到一千元。2005年9月我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学费对于我家庭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每到开学,母亲都要通过借钱才能替我交上学费。父母亲省吃俭用给我汇来生活费,并慢慢地还债。

2007年,我得到了“唯爱天使”基金的资助!“唯爱天使”很大程度上帮助我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困难,也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减少了压力。同时,“唯爱天使”也更加让我明白了感恩,感谢我的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感谢资助我的“唯爱天使”。

现在我已经进入大三,开始医学专业的学习。我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我的肩上责任重大,将来我要以我的知识来回报这个社会,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在生活上,我也省吃俭用,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做家教,为家庭减少一些压力,因为每次回家,发现我不在的时候,家里的餐桌上永远只是一两个菜就凑合着过好几天,感到特别地心酸。

在新年来临之际,我将怀揣着对“唯爱天使”的感恩之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将来回报我的父母,回报社会!

   再次感谢“唯爱天使”对我的帮助!
 

2007年12月

 

2014年9月荣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优秀学员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2014年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的成员之一。我记得今年7月份,卫计委张勘处长来我们市一医院为优秀住院医师颁奖时阐述了“医学的回归”的概念,非常发人深省。受张老师的启发,我今天将从一名住院医师经历的两个小故事粗浅地阐述一下对于“医学回归”这个主题的理解。

医学的本质最终在于治病、救人。作为医学院的学子,我们寒窗苦读十载,熟读的教科书叠起来可达二楼,也许还有很多同道人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基础研究,但最终,我们将步入临床、回归社会。本人是唯爱天使基金的早期受助者之一,从医学院、医院见习、实习、轮转一步一步走来,比别人更期待着能早日回报和更多回报社会。2013年8月,我终于走上了工作岗位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第一个小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依然过去的临床轮转过程中,我的同学朋友们经常惊讶又略带鄙夷地问我:倪同学,你的临床水平似乎也不是太差,怎么看你天天加班呢?事实确实也是如此。对此,我只能谦虚地承认我做事情确实慢了点,临床上也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啊!今天我想为我自己辩护的是,除了干活似乎不太麻利外,其实我是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花了好多好多时间。我记得在心内科轮转的时候收治了一位有高血压,反复劳累后胸闷的老先生,入院拟诊“冠心病”,拟完善检查后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我刚开完医嘱没多久,老先生便冲到医生办公室来找我,带着怒色抛给我两个问题:“倪医生,为什么给我开既少盐又少油的饮食?!少盐少油我可吃不下,你要给我改过来,不然我马上就出院!另外护士跟我说过几天可能要做个手术?我住院是来检查检查的,为什么要做手术?”我先是一愣,但没有马上正面回答他,转而问他是不是有高血压病,进而转入拉家常模式,聊了聊平时怎么控制高血压,控制的情况如何?然后顺带跟他交代了一下高血压的一些高危因素以及平时控盐的重要性,这一段交流下来患者的怒气消了一半,然后再从他本次入院的一些症状体征开始,简单普及了一下冠心病可能是引起他不适的原因以及冠心病的诊断,最后谈到了冠脉造影术其实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还是个微创手术,不仅可以作为检查手段,还可以检查过程中及时植入支架处理血管狭窄问题,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该患者听完之后十分理解,回去之后还打电话把他儿子喊来参与手术前谈话,最后还积极向其他病友宣讲冠心病的预防。由这个故事,我很感激我的母校在我大一入学的时候没有一上来给我讲解剖学,而是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告诉我现在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了,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得益于此,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保持的比较融洽。正如前中山医院院长杨炳辉教授告诉我们的,医生不但要治病,而且治人,在诊病时,能关注病人心理问题、分析病因、解释病情、同时控制有关危险因素,使病情全面好转,减少复发。最好还能通过健康教育使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使健康人不变成亚健康人,亚健康人不变成病人,早期病人不变成晚期病人,整个人群发病率、死亡率下降。当然,我也在思考,天天加班总不是个事儿,医学知识的科普推广非常重要。早在2008年,“唯爱天使”其实就让我初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唯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经济上的资助,还为我们搭建了“唯爱天使义工队”、科普论文比赛等多种回归社区的平台,促进了在校大学生与社区之间的互动。2008年我也参加了唯爱天使杯科普论文大赛,并随队参与了社区宣讲活动,看到社区老百姓们的热烈反响,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科普推广的重要性。上了临床之后,我们市一医院也开设了面向社区群众的健康大讲堂,本人也参与了“住院医师月月讲”的活动。美国医生特鲁多也有句名言——医生对于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我想住院医师回归患者、提高人文情怀以及医学科普的开展将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此外,我觉得医生的科研最终也会回归临床。第二个小故事是关于一个肿瘤指标。由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肿瘤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显得非常重要,但往往也带来很多内心的冲击。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指标叫做CA-125。很多住院和门诊的患者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医生,我的CA-125有个朝上的箭头,你觉得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啊?得到的答复往往是:CA125是一种与妇科肿瘤特别是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相关的指标,当然不排除其他部位比如消化道恶性肿瘤以及浆膜腔积液等情况下也会升高,如果仅是轻度升高,建议随访。可是病人又说,医生啊,我可是男性啊!然后医生不放心、病人很焦虑,继续做了大把的检查。那么,CA-125这个指标对于男性病人到底又多大的价值?到底有没有必要全身上下检查一遍?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很久。后来决定多番搜索资料,并开展了一项RCT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对于男性病人来说,CA125对浆膜腔积液的预测价值非常高,而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并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论文也发表在了Tumor Biology杂志上。这样一个研究其实并没有花费很多精力,关键在于研究本身源于生活,也就是创新性所在,或许仅仅是一个小问题,却着实为患者解决了一大烦恼,甚至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其实,只要我们心系患者,勤思考、多留心,类似的潜在问题其实可能比比皆是。

以上是本人经过对于过去一年中遇到的小故事以及粗浅的思考,相信临床医生回归患者以及医生科研的回归临床终将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而这也应该是“唯爱天使”内涵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有您,爱在传递”,谢谢大家!

 

 

2014年9月11日

 

 

2014年12月回母校给医学生作励志演讲

 

 

 

我是2013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倪建波,现在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工作。首先,感谢杜建英主任的推荐,感谢曾盈老师的邀请,非常荣幸地能够在毕业一年半后来到了母校的讲台上。今天我想通过讲述两个与临床实践和研究密切相关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医学回归”这一主题的理解。近年来,关于“医学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已经开始制定、施行,我相信在不就得将来,临床医生更多地回归患者,临床医学回归“救死扶伤”的本源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关于结肠镜检查的故事。大家知道,电子结肠镜是检查和治疗结直肠疾病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和切除结直肠息肉可以有效地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效检出结直肠病变的前提是患者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不合格的肠道准备可以增加结肠镜检查的难度,延长操作时间,增加肠镜检查的失败率。但是在日常门诊和病房的工作中,我很遗憾地发现往往会有一小部分的患者因肠道准备不充分而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或影响检查效果。既往研究表明,门诊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中仅5%的患者未完成服用泻药,而近50%的患者未能按照标准程序(服用泻药的时间和检查前饮食)准备肠道,其中50%~80%的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我在胃镜室学习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病房的患者肠道准备情况明显好于门诊患者。其实大家仔细一想,这个现象也是比较容易解释的,在门诊,由于医生看诊时间紧迫,往往没有办法详细地向患者讲述服用泻药的方法和时机,只是发一份说明书给患者,可是有些患者依从性欠佳,或者有些患者看不懂说明书,必然影响准备效果;相反,在病房的话,护士会向患者做一个详细的宣教。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想通了,没必要再去进一步纠结。

但是有一位医生没有停止他的思考,因为肠道准备不合格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再次进行肠道准备。因为毕竟肠道准备是一个十分麻烦的过程:一般肠道准备需要在检查前6小时内完成,因此如果患者预约在上午做检查,他必须在凌晨三四点钟开始服用泻药,而一次普通肠镜的检查费用在400元左右,如果做无痛肠镜则要另加400元需自费的麻药费用。于是,这位医生想了很多办法试图去干预这一现象。经过尝试,他想到一个主意,就是在做肠镜前一天给患者打电话针对肠道准备的细节进行再教育。于是,他设计了一项前瞻性的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在门诊随机选取305名患者进行了电话再宣教,而另外300名患者做对照,结果发现,肠道准备合格率分别为86.1%和70.3%(P值小于0.001),效果非常显著。后来他把这项研究写成一篇文章并发表了,大家猜一下这篇文章发表到了什么杂志?是的,这项研究发表在消化领域的顶尖杂志《GUT》,2013年影响因子13.319分。总结这个故事,这项研究非常简单,甚至工作量可能都不会超过一项同济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但是他能发表在这么高分值的杂志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基于这名医生忧国忧民忧患者的医者仁心,对于一个大家想当然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设法研究、解决,并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此外,关于医生的科学研究回归临床,我想讲述的是一个关于CA125的故事。由于现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肿瘤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显得非常重要,但往往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内心的冲击。CA125是一种辅助诊断妇科恶性肿瘤的初筛指标。但是很多住院和门诊,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男性患者CA-125也升高,但是男性不可能的妇科肿瘤啊!尽管如此,医生还是会不放心,因为教科书上说,在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肺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接下去要发生的故事可能就是上上下下都查一遍,即便没查出问题,也告诉患者密切随访,但对于病人来说似乎是一颗定时炸弹。那么,CA-125这个指标对于男性病人来说有什么价值?到底有没有必要全身上下检查一遍?特别是作为消化科医生,它对消化道肿瘤的预测价值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很久。后来经过多番搜索文献,并总结临床资料和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对于男性病人来说,CA125对浆膜腔积液(比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的预测价值非常高,而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后来该论文也被SCI杂志所接收。这个故事对我也是深有启发,这样一个小临床研究其实并没有花费很多人力和精力,但它本身源于生活,或许仅仅是一个小问题,却着实为患者解决了一大烦恼,甚至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假如我们能心系患者,勤思考、多留心,或许能获得更多的Idea。

医生这份职业,成长周期长,工作负荷大,且当前医患矛盾尖锐,在坐也有很多来自医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可能正处于学医生涯的迷惘期。因此我认为,我们医生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医学生们,最需要来自各界的关爱。“因为有您,爱在传递”,感谢唯爱天使基金为广大医学生们,包括我本人在内提供的资助以及精神鼓舞。医疗改革正当时,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爱,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相信临床医生的回归,临床科研的回归终将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谢谢大家,并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4年12月30日

2017年3月荣获唯爱天使基金成长奖——成长事迹

 

 

 

 

假以十年,何事不成!

十年之前,青涩懵懂的我,手揣一份沉甸甸的通知书,首次踏上魔都的土地,带着一片梦而来;不知道将来自己会站在何处,却仍按耐不住兴奋与激动,向往着未知和未来。

十年之前,迈入医学世界的浩瀚海洋,从此寒窗苦读、挑灯夜战,从通识教育,到基础医学理论学习,从临床见习感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一路走来,不再回头;十年之前,初识“唯爱”,关怀未曾间断,爱陪伴我的医路生涯,陪伴我的逐步成长,从科普征文写作,到社区公益宣讲,从科普演讲比赛,到优秀住院医师颁奖,怀揣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一己之力、回报社会。

学医八年,医路坎坷,曾经彷徨,曾经迷惘,曾几何时或许有过些许动摇,怀疑自己能否继续坚持、再坚持。不敢说自己有多么雄心壮志,也难言以己之力造福社会,但终于走过了漫漫学医路,步入工作岗位,终于把课堂上令人昏昏欲睡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终于可以凭借自身的理论和技术去诊断和治疗,看着自己的患者在手中治愈、好转,成就感不言而喻!感谢自己的坚持,终于能够在博士毕业以后一年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总结会议上,站在了优秀学员代表的讲台,诚惶诚恐;然而更让我激动难以自抑的,是唯爱天使杜建英老师的一席话。杜老师在颁奖典礼当天对我说:倪医生,我依然记得2006年初次见到的你的照片,那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背景下,你穿着校庆T恤拍摄的,那时候的你青涩但富有朝气,而现在的你已经更加成熟了,有了医务工作者的稳重和担当!默默关注着年轻人成长的杜老师一席话,竟让我一时语塞,是啊,一路的艰辛只有医学生感受最深刻,而一路的成长少不了默默支持、关心着我们的身边人,您的鼓舞和关注促使着我们这些年轻人能顺利地迈过重重考验。

假以十年,何事不成!苏轼的名句,成为年轻人奋斗的座右铭。“假以十年”,这句话最近久久萦绕在脑海。毕业之后,有幸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参加规范化培训,并于培训完成后留院工作。不忘初心,不忘恩情,工作之后,始终以“唯爱”精神要求自己,将唯爱的关爱、关怀,回馈更多的患者,回馈社会,技术和理论的逐步提升,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稳固的保障。

假以十年,何事不成?这是我们市一医院前十年的艰辛与荣耀。2016 年 10 月 26 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迎来建院 10 周年,市一医院秉持 “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 ” 的信念一路走来,从无到有,再到获得松江区及其周边区域老百姓的认可,提升了松江区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作为医院的一份子,虽然并未参与前十年的创业艰辛,但下一个十年,却是我职业生涯的开端。假以十年,苦心磨砺,与医院同奋斗,与唯爱共成长。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障和健康维护或许将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十年的主题,我认为医疗事业也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假以十年,相信自身的能力会更进一步,也相信医疗行业会获得更多的重视和尊敬,只要不忘初心、坚持始终,“唯爱”精神也会获得更广泛地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