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思想小结的此刻,我的坐标是在跟祖国12时差的美国,并且再有2个月就要结束自己1年的访学回国。
想想自己也是懒得很,新年都不做总结和展望,只有在每年的秋天向唯爱诉说当年的所得。
去年9月拿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邀请函,学习医学大数据挖掘,之后就是紧锣密鼓的准备材料与面签,一切顺利,12月只身出发。
刚开始的第一个月,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的各方面,也面临各项手续的落实,总之焦头烂额,再加上北方的冬天一片萧瑟,感觉整个状态都是一副低迷。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做饭,为此不得不找课题组的同学帮忙,一步一步学做饭,所幸的是一个月出师,还在除夕的当天把课题组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虽不丰盛,大家在一起却特别热闹。还有就是迷路的问题,一个路痴,每天从家里到学校的路都摸索了很久,尤其是晚上,感觉跟白天所看到的景象不一样,有一次下雪天,被匆匆中突然冒出的野兔吓着,谷歌导航在住宅区有时会不准确,我生生的在离自家小区100米的另一个小区饶了半个小时才找到家。
之后生活就步入了正轨,因为做的是交叉学科,所以很多东西完全是陌生的,组会上大家交流的名词都一知半解,不得不恶补信息学基本知识。导师的要求很严格,是难得的亲切又高要求的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至少读三篇文献,并在一周一次的私人会议中交流所得。我因为和两个其他成员各有合作,一周私人会议被提到了两次,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一周一次按时开的组会,大家进行学术的碰撞和交流,唇枪舌战,正面批评,不留情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跟聪明人在一起工作,不必在意他的自尊”,大概就指的是这种状态。经过大半年的研究,项目初见雏形,我们课题组在全球信息学年会报告中收获颇丰,我在大会中对自己的课题做了口头报告。
有人有时候会调侃的问我国外的月亮圆不圆,我都说“圆”。但我更想念祖国的月亮,想念亲人和朋友。在美国的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自从夏天北大女博士在UIUC失踪后,我们普遍都提高了警惕,不走小路、天黑前回家。这在中国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祖国对于人身的安全是绝对放心的,我可以大半夜做完实验走路回家,但这里不行。
总之,一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仿佛又有了一点进步,希望明年顺利博士毕业,早日工作,成为医生大家族的一员。毕竟救死扶伤的情怀一直都铭记心头。
2017年10月
在唯爱陪伴的这6年里,每次写思想小结,都像是对父母亲人倾诉这一年的成长经历。虽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不得不说的是2015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我成功直博,现在已经是一名神经病学的博士生,有了新的学号1510922。也是今年的暑假,我参加了同济大学在德国的暑期交流项目,收获颇丰,下面就重点向基金会汇报此次交流的心得吧。
今年8月我来到德国玛堡,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因为去年申请此次交流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神经病学的研究生,所以申请表的首选科室也是我自己钟爱的神经内科。相对外科内科科室挑战性极大,因为我将面对的是满页满页的德文病例以及全德文的查房。虽说赴德之前详细的准备过医学德语,但是远远不够。为了能够更好的实习,我开始了海量阅读记忆医用德语的生活,一个月下来能够看懂一半的德文病例。不过所幸老师的英语也很不错,人很好,他在查房前会用英语给我简单的讲解病人的情况,并且给我一张所有病人的简表及病情概要,让我能更好的跟着查房。
每天的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实习生要为病人抽血,8点正式开始查房,9点要参加Radiolgy的商讨,之后便是时间不固定的新病人入院,以及住院医向主任(Chefarzt)汇报病人情况。生活非常有规律,条理中充满精彩。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最多的是在收新病人上。在德国内科住院部,每位新病人的问诊时间是必须要在30分钟以上,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整套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等常规内容,更会将体格检查详细完成,而且德国医生在问病史的时候会拿一张椅子坐在病人身旁,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有说有笑。而且带教的老师都会和病人介绍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实习医生,征得病人的许可后,也会在病人身上查体。
印象最深的还是德国的Radiology讨论。在国内一般是影像科检查,出报告,临床医生在化验单或电脑上收到结果进行临床诊断。而在德国每天9点所有的管床医生和实习生都必须亲自去影像科,在此之前影像科医生会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读片报告。临床医生会和他们针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进行讨论,来最终确定诊断结果。我认为这样的模式更加有利于诊断的准确性,十分值得借鉴。
在德国的这一个月,眼界拓宽,也结交了许多中国、外国的朋友老师,更发现了德国百姓人人爱书,随处可见他们拿着厚重书本阅读的情景,他们真的不太在乎手机、平板电脑的游戏等等,值得我们反思。当然我们也利用双休日在德国及周边各国领略欧洲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风貌,登过瑞士的雪山,爬过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喝过慕尼黑的啤酒,看过荷兰的风车,吃过比利时的巧克力,对欧洲有了自己的理解。
回国的这段时间,我开始了忙碌的博士生涯,常会怀着感恩的心在想,在唯爱陪伴的这些年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责任感的传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也肩负了更多的责任,这份责任感使我拥有更平和淡泊的气质,更从容的生活节奏,更良性的社会交往,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也用这份信念告诉自己,因为有唯爱,我会将这份爱继续传递,让这世界更不同。
2015年10月
同济大学09级医学临床七年制学生——孟桂林
孟桂林,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09级七年制一系。
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慢慢感受到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所以自己在大四上学期有空就去心仪的消化内科见习值班,也慢慢和科里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打成了一片。工作狂刘主任,每晚10点才从办公室离开,白天临床,晚上科研,或许在这座城市,眼中优秀的人们永远都在更努力的工作;施老师永远都是那么心直口快,讲话很有意思,我却亲眼目睹她难逃病人的投诉,有的时候真的是很无奈,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词,语气或者语调不能让病人满意,就可能面临被投诉的风险,不得不谨言慎行;还有科里的师姐们,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泡在实验室,有的在基地轮转,都对我说这个行业没有我想的那么辉煌。与他们深层的接触之后,才发现医生并不只是我想的治病救人那么简单,很多医生也都是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走上工作岗位,却得不到幸福,有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要求,有来自病人、上级的要求,还有科研临床的要求。值班两个月下来,我对自己说,或许是科室的氛围所致,先离开一阵子,换换空气,正好当时在学神经病学,就转战去了神内。神内果然卧虎藏龙,到处都是青春的气息。结识了青年有为的赵老师,他本科是在一所不知名的医学院就读,凭借优秀的天赋,先后去国内外顶尖的神内中心深造,也使他名利双收。他告诉我说,人要顺应时代一直向前走,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借着时代的浪潮向前。外界环境虽然很重要,幸不幸福,看的还是自己。
看来自己还是得很慎重的对待自己以后的职业专攻,选择哪个专业,不只是那种懵懂的喜欢,还得权衡以后的职业定位,至今我还在慢慢摸索,不想让自己太过草率。
学习上没有太大的飞跃,还是踏踏实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喜欢和别人探讨一些争议性的论点,甚至觉得教科书上有些理论有失偏颇,权当消遣。每一门功课的教科书,都是由这一学科的泰斗编著,很多平时不重视的细节,慢慢体会下来都充满着哲学。我自知自己没有能力去学会所有的知识,掌握三基,不能犯常识性的错误,是对自己的要求。有人说医学不就是死记硬背吗,也许有一定道理,可是不太适合我,医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注重基础的夯实,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方能走出大道。有的时候也很羡慕某些同学,知识点掌握的如此巩固,自叹不如,然后安慰自己GPA这回事,不仅看后天的努力,先天的禀赋也很重要,而且精力有限,术业有专攻。
自己比较满意的还数今年两篇论文顺利出刊,另外一篇还在排版之中。期间的辛酸甘苦,只有自己明晰。对于医学生来讲,做科研,尤其是自己做科研,必须要有科学的统筹思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寒假期间,公派去台湾大学医学院参加第四届亚太医学生会议,短短半个月,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的迥异风格种种,难以言尽,感谢医学院领导和老师的信任,使得自己有了发展的机会。
这就是我一年以来的实习、学业、科研、交流的小结,感谢唯爱对我的关心和资助,也使得自己有一个总结的机会。经常关注唯爱的相关新闻,每年都会有新的一大批学子得到基金的资助,解决经济问题生活,也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受到基金的熏陶,走上工作岗位,发光发热。每每和家中父母亲通话,他们的叮咛就仿佛是唯爱对我的喃喃细语,让我谦逊的走下去,不卑不亢。很多时候就会不自觉感受到唯爱的那种力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爱的老师们为了莘莘学子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爱汇成一股长河,从上到下,延续……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