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大学六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最长马拉松的“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阶段也仅剩下2年光景。不禁感慨时光匆匆,但相信这一路收获的、留下的都是宝贵财富。
在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八年制的选导师阶段。一直以来对外科学,尤其是神经外科学极其感兴趣的我,在了解了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的各个医院的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实力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导师的双向选择下,最终有幸成为了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李世亭主任的博士研究生。
诚然,选择外科,尤其是神经外科这样女性凤毛麟角的科室,面临的挑战与质疑也会更大。在科中,除了我,仅一位女医生。但我相信,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方向认定的梦想,无论前路风雨兼程,我都会做好准备、义无反顾。
这一年中,从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小白,在师兄们与各位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了腰椎穿刺、气管切开,直到独立开关颅等神经外科必备技术,实在是收获多多。这里的每位师兄都技术精湛,又乐于教学。对待我提出的可能很简单的问题会启发性地引导我思考。尤其感谢唐寅达师兄每次手把手的教学,他对于解剖的钻研之深让我着实钦佩不已,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找到自己愿意用一生去钻研去奋斗的小方向。我也在师兄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学会了从文献与书籍中寻找答案,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小公众号,将自己的解答发表成文,与大家分享。
如今的临床医生也离不开科研。虽然我个人认为医生就应该是个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但大环境下,并不能真的将科研、标书视为身外之物。由于导师的方向是颅神经,在导师的指点下,我开始收集面瘫的相关病例,提前为我的博士论文打下基础。
随着临床工作的日益繁忙,我可能不再有太多机会像本科一样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但我会把我的善良与热情用在自己病床上的每一位病人身上。科技与现代医学虽然在不断进展,但病人最亲身体验、最直接接触的还是医护人员。我想用自己的耐心与笑容给每一位患者以安心。
总之,学医是一条漫长的旅途。谢谢老师们年复一年给我以帮助。随着我羽翼日渐丰满,我也拥有了更多如翻译论文、编写微信推送等可以补贴家用的临时工作的机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就可以有能力,回报这个温柔待我的社会。
2018 年 10 月
回首过去的大四,只觉时光匆匆,沉淀的是经历是收获也是感动。过去的一年,我欣喜于自己的点滴进步:对未来逐渐有了明确的规划;对医患矛盾这些焦点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对于各类考试总结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复习方法;逐渐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我一直是个对实验室与科研抱有极大的热情的姑娘。大一下学期的PRP项目意犹未尽,于是在大二便与同学组队寻找导师,投入到医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在大三伊始,我们成功立项。在实验室与每周的组会、文献交流会中。我掌握了常用的实验手段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可谓收获良多。大三暑假我们团队利用暑假去胸科医院开展问卷调查,探讨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另外,临八独有的RBL教学中,我和同组的同学着手于“运动中细胞自噬与活性氧的关系”话题,完成综述一篇。相信这些项目会带我初步进入了科学的殿堂,领略她独特的美感。
临床方面,我从小致力于做一名外科医生,长大后,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神外医生。我在课外自学相关知识,阅读神外领域的文献,并多篇发表在《神外资讯》杂志上。再过几个月,便到了临八选导师的阶段,相信在真正接触临床后,我会更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个怎样的医生。
通过这四年的学习,我已经了解了身边同伴的实力,更坚定了自己学医的梦想与职责所在。未来的路,必定更艰辛,但我一定,不畏艰险,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相信我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取得收获。
在生活方面,在社区与学校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比如在学校多次参加图书馆志愿者、华阳敬老院的“天使在行动”项目等等,也曾经为老人们讲相声获得一致好评。在街道中,我担任了心惠家园的爱心家教志愿者,来到彭浦新村街道的一名低保家庭的七年级同学家,担任其义务家教。并被街道评选为优秀。
大二第一学期来到卢湾校区后,我每个学期都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补贴家用。进入大三以来时间紧迫,于是先前每天的家教改为了一周三次。辅导对象是一名国际学校的六年级小女孩。在家教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的英语能力、表达水平,小女孩开朗乐观的性格也给了我极大的快乐。而拿自己亲手挣来的钱补贴家用,也有深深的满足感。瑞金实习之后,由于夜班的存在,便没有了家教的机会,但我会抽出闲暇时间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些医学翻译、做poster等等来补贴家用。
我知道,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既享受在社会中生存的权利,又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想我知道,我的责任是什么。我愿意继续,为更多的人传递温暖与爱心。
在这份总结的最后,真诚地说声“谢谢”。谢谢社会这些年来对我的关注与帮助。我亦会把这份温暖传承下去,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