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迄今已有200多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学员顺利结业,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2010年起, 上海又在全国率先施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科医学成为18个培训专业之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得到全社会支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基金对这一慈善公益项目实施定向资助。这里是3位受助的年轻全科医生讲述他们的行医故事。
做个好医生 期待收获居民信任
崇明三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姜保玲
4年前的夏天,我从皖南医学院毕业,一则招聘启事吸引了我,那就是“2008年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什么是全科医师?什么又是规范化培养?一连串的疑问在我心中萦绕。我决定去试试。然后,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的考试及面试,顺利进入为期三年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3年全科医生教育,让我对医生的职业,有了新的期待。在我轮转的社区医院,有一位全科医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跟随他门诊的15天里,我听到看到的是 ———每天除了老病人,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患者来找他,赞扬声和感谢声不绝于耳。这位医师告诉我,只要你能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真正站在病患的立 场,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就可以拥有和谐的医患关系。他说,社区医院虽然不会像二三级医院那样,能接触到疑难杂症或各种急症,虽然不会有攻克某一医 学难题的荣耀,却也会收获居民的真心信任,你是好医生,居民就会离不开你。
我记住了他的话。2011年7月,我到崇明县三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在妇产科门诊,除了做好早孕建册及常规产前检查, 我还会积极向孕产妇宣讲孕期保健、按时产前检查以及住院分娩的好处,当遇到符合妊娠预警范围的孕妇,我也会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并且电话跟踪随访直到其安全 分娩。日子一天天过去,跟病患交流我越来越自信,再没有第一次接诊的紧张。
病人做翻译 听懂了难懂的崇明话
崇明新村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静妮
还记得是2011年9月1日,第一次来新村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着车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我心里也越来越凉。最后,汽车开到一个周围是小河和田地的小村 落,开进了社区医院,那医院里只有两幢小楼,一幢三层,一幢两层。加上护工阿姨和门卫大叔,全院只有34个人,本科毕业生就我一个,主治医师只有3名 ———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虽然早已经做好在偏远地区吃苦的准备,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医院,这样的医疗环境!
第一天上班就看门诊,满耳朵都是崇明话,我根本不知道病人在说什么。我讲普通话,病人说:“我听不懂普通话”———这话我听懂了,可只能让我更着急。还好这里民风淳朴,那些听得懂普通话的病人自告奋勇翻译。
有一次值夜班,来了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主诉发现血尿。我问了一些症状、体征,他们只是茫然的看着我。还好有门卫大叔也来当翻译,总算沟通无障碍了。
比“听不懂”更急人的是“信任危机”。刚开始时,病人大多不相信我,宁愿排队等着,也要找那些资历老的本地医生看病。要是本地医生不在,病人无奈找我诊治,也总会说一句:医生,你新来的!
但一些事改变了这种情形。我遇到一些糖尿病人,他们不知道怎么控制饮食,不知道什么时候吃药;遇到一些滥用抗生素的病人,不管哪里不舒服,总要求吃点抗生 素;遇到一些高血压的病人只有在血压升高的时候才服药;还有冠心病又心律失常的病人,服用好几种活血化瘀的中成药,而没有一种有明确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我耐心诊治,规范合理用药,日子久了,血压逐渐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病人们开始慢慢相信我。未来能在这里工作多久,我不知道,但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会做一个对病人问心无愧的社区医生。
工作像打仗 每天看100多个病人
崇明长兴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张青龙
今年我30岁,结婚了,在长兴岛安了家。2008年,我在长兴岛做全科医生。岛上有20万人口,本地人口4-5万,流动人口有十多万。这么大一个岛,看病的地方只有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忙,是正常的。
我头一天门诊,就看了70个病人。4年来,门诊最多时一天看了200个病人,平常每天看100多个病人,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6点结束,这时候距离正常下班时间已经过了1个半小时。为了抓紧时间,病人太多的时候,中饭就不吃了。
医院设备不多,一台心电图仪器,还有就是听诊器。2008年我第一次值夜班,就遇到了120急诊,半夜12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来了5辆救护车!那晚,我要救人,还要自己动手操作心电图仪器,跟打仗一样。
自从那个夜班以后,这样的“打仗”就适应了。如今,不少大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年轻大夫们都不大需要用听诊器了,我有点羡慕,可我也练了全科医生的本事———凭一副听诊器,凭问诊和体征,就必须准确判断准确诊治,这种感觉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