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的传承
包莉——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传承项目情况
(一) 基本情况
沿革及现状:
四肢骨折是指发生在人体四肢的骨折,临床极为常见,约占全部骨折的半数以上,各年龄都有可能发生。骨折多为闭合骨折,易出现骨畸形、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骨折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造成局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
临床上闭合型四肢骨折有很多处理方式,对较稳定的闭合型四肢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时通常是外固定方式治疗,包括中医外用敷药加小夹板固定和西医石膏管型固定。西医认为骨折后最主要是骨折端复位后的绝对固定,防止其活动,减少人为的活动机会,故采用石膏管型绝对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对于骨折部位的愈合提供了更好的固定环境,从而防止其后遗症出现。中医则认为骨折后除了本身的复位固定外,还应考虑其局部肿胀状态的改变、局部皮肤状况而不应全程采用无法观察其具体情况的封闭式固定方式,反而主张采用小夹板固定,同时配合中医特有的外用敷药以活血化瘀治疗,其本身除了有运用简便的特点外,小夹板还可以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随时调整固定位置,对骨折可后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进行提前预防处理。这两种观点有明显矛盾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西医各执一方,或采用其综合的方法为病患治疗,使医患双方均感疑惑。闭合型四肢骨折的保守治疗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在更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今日,闭合型四肢骨折的康复概念包括肢体运动、感觉等诸多范畴。闭合型四肢骨折的后期治疗在现代医学中常感棘手和无为,没有有效而安全的保守治疗方式致使大批患者残障,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传承情况:
吾师奚鸿昌先生师承上海著名伤骨科专家,江南名医石幼山(石筱山之胞弟)教授,从师时年仅15岁。自从拜了石幼山先生为师后,在其诊所里学习伤骨科专业及中医内、外、针灸诸科,为期五年余。在五年多的学医生涯中,得到了老师手把手的传授,也多次受到师伯筱山先生的指点,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石氏伤科的弟子。直至1966年8月满师,当时其师石幼山老先生将一本《石氏经验方》(手抄本),一本未出版过的《石筱山医案》,一本《毛选四集》精装本交给自己的徒弟,并叮嘱今后要好好去做医生。并为学生题名为奚鸿昌(原名叫奚鸿弟),被列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弟子之一,石幼山教授的关门弟子。
在从师学医期间,经师授及攻读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本草、金匮、温病 、方剂、医古文和伤、针、推、外等专著。20岁满师后独立门诊,以中医伤骨科专业特长兼针、外科,临床40余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对伤骨科各种疾病,包括内外伤、骨折、脱臼、劳损及与伤骨科有关的兼证杂病的治疗,尚能得心应手,医疗态度认真、严谨,对疾病能运用现代科学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受到了广大病员的信赖。
奚鸿昌老师自1966年满师后,先后在黄浦区中心医院,洋泾人民医院(现公利医院),上钢地段医院(现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伤科供职,直至2006年退休。
吾师奚鸿昌先生2008年被上海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并在2009年被浦东新区卫生局授予浦东新区“名医”称号,同年在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奚鸿昌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中医继承人项目的带教工作。
本人于2009年随奚鸿昌先生学习,是新区奚鸿昌名中医工作室中医继承人培养项目的培养对象,现已跟师两年。
主要学术内容介绍:
奚鸿昌老先生临床诊治强调人的整体概念,重视脏腑、经络、气血的调治,立足于“急先治标,缓治其本”,辨证论治,内服外敷,兼顾并治,并一贯主张治疗骨伤疾病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筋伤,强调“动静结合”、“内服外敷”、“辨证用药”。注重“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治疗内伤,强调“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气血并治”的原则;治疗陈伤兼证及杂病,重视“痰瘀”的治疗。
在骨折的治疗中强调内服外治相结合,动静结合治疗骨折,其中在临床闭合性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外用三黄三色膏加小夹板外固定方式保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配合石氏伤科特色的整复手法,对于骨折伴移位的复杂情况都有很好的疗效。
他结合4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石氏伤科临床手册》、《石氏消散膏治疗腱鞘炎》、《小夹板动静结合治疗骨折》、《内伤的辨证》、《川草乌治疗腰痛》等论文,先后在《中国骨伤》杂志、《上海中医》杂志、《中医学报》上发表及在市、区伤科年会上宣讲。
吾师奚鸿昌先生总结4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在其师石氏特色膏药——三黄三色膏的基础上,自己摸索研究、改革创新,制作了一款新型的膏药——尪痹伤膏,其药效在临床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二)项目特色
项目科别 |
□妇 □儿 □外 □针 □推 □伤 □眼耳鼻喉 □其它: |
||
特色优势病种 |
特 色 诊 疗 内 容
(理论、方案、方法、方药、技术) |
主要传承人
及应用单位 |
特色诊疗
技术应用率 |
闭合型四肢骨折 |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
包莉-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0% |
膝骨关节炎 |
三黄三色膏外敷 |
奚鸿昌-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35% |
腰腿痛 |
内服外用+针灸手法 |
奚鸿昌-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20% |
(三)传承人
姓 名 |
包莉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0.04 |
健康状况 |
优良 |
|
学历/学位 |
大学本科 |
学习专业 |
中医学类 |
硕、博导师 |
|
|||
从事临床年限 |
7年 |
技术职称及获得时间 |
中级职称 2010年 |
|||||
临床
专业/专科 |
伤科 |
特色优势
病种 |
闭合型四肢骨折 |
|||||
目前周门诊
次数/人数 |
5次/10-20人次 |
目前周查房次数/人数 |
|
|||||
从事本专业工作起始时间 |
2004年 07 月 |
|||||||
学习/跟师/工作简历 |
学习情况:
1998年09月-2003年07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类
工作情况:
2007年03月-至今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针伤科
2004年07月-2007年02月 长宁区民办港华医院 针灸科
2003年07月-2004年07月 上海旭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培训讲师
跟师情况:
2009年10月-2012年09月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奚鸿昌主任 |
二、传承项目实施计划
(一)实施计划
原有工作基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第一批“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工作的示范单位,是浦东新区创建全国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建设引荐单位,也是上海市中医全科的教学培训基地。中心的针伤科是拥有浦东新区石氏伤科的奚鸿昌名中医工作室的名牌科室,目前也是此中心的重点科室,门诊每月平均约2000人左右,根热目前的门诊情况平均每月可保障10例左右的新发病人就诊,在病例来源上有所保障,长期致力于建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资料数据库。本院领导重视针伤科的工作,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本课题的负责人是上海市奚鸿昌名中医工作室中医继承型人才的培养对象,奚鸿昌名中医工作室长期从事中医石氏骨伤科的临床研究治疗,对本课题的研究在临床病例收集、导师技术指导等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科室本身拥有优良的医疗资源,石膏、小夹板等固定材料科室已具备。同时本科室长期从事骨伤科研究,研究队伍结构合理、人员充足,并且有专业的专家团队进行咨询指导;前期准备基础工作较多,积累了较多的研究经验。
本中心目前已申报成功3个周期的上海市卫生局初级卫生保健科研项目,另有五个局级研究课题在研;同时中心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已拥有学科带头人3名,中医继承型人才3名,中青年业务骨干8名(其中中医类2名),拥有良好的科研氛围。
主要目标:
将西医同行们公认的Dienst功能评估标准引入中医骨伤科的诊断和研究领域,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评估标准。通过临床研究闭合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方式对其治疗中临床症状的情况、治疗后后遗症情况的观察分析,研究小夹板外固定方式对四肢骨折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的改善和骨折愈合后后遗症的发生率、发生程度的影响,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这种比较在闭合型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和后遗症的预防上有着重要意义,并更好指导临床对闭合型四肢骨折的保守治疗。
实施方案及内容:
重点:
针对临床病患,通过闭合型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一94》进行筛选,对确诊为闭合型四肢骨折患者,记录其临床临床症状和愈合后遗症的发生率、发生程度,对治疗前后的两套数据进行评估总结,了解小夹板外固定对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
临床研究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对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的疗效。
(1)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这一逐渐萎缩的中医特色治疗方式重新带回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研究领域,使闭合型四肢骨折的治疗康复不仅符合经济学原理,而且按照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考虑患者全方位的投入和需求,并为证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的疗效更好,后遗症较少的优势获得客观依据。
(2)通过对闭合型四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中各种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治疗后后遗症情况的观察,为临床上对闭合型四肢骨折的系统治疗康复摸索一套更具特色、更为“简、便、廉、验”的方案。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进行时间较长,对于患者而言其康复锻炼存在差别,可能造成收集的临床案例的结果有所偏差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出现失真;
为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况影响课题结论的真实性,解决方案:就临床收集的案例的治疗康复的细节对课题参加人员进行专业细致的全面培训,督促临床医生与康复指导师做到管理到位,标准统一。对病患加强随访,及时纠正康复锻炼过程中的偏差,例如约病人来院定时理疗和功能锻炼,或训练安排专人上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指导;设时间点抽查病患的恢复情况,加强疾病的细节管理,使本课题所得数据资料真实可信。
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对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的研究,可以将小夹板治疗闭合型四肢骨折这一逐渐萎缩的中医特色技术重新发展,并能对于这类骨折临床的治疗康复有更好的指导作用,不仅就闭合型四肢骨折的治疗康复形成一套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常见病指明方向,更好的将这项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而且可以在本社区中对于闭合型四肢骨折的治疗康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完成专著论文1篇以上;
(2)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这一逐渐萎缩的中医特色治疗方式重新带回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研究领域,将之作为该类骨伤科疾病治疗康复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3)指导寻求更好更有效,同时也是更适合于社区临床的闭合型四肢骨折的治疗康复方案;
(4)将这套“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案应用于社区临床的闭合型四肢骨折的治疗康复。
(二)项目进度安排
起 止 时 间 |
阶段目标、建设内容 |
阶段考核指标 |
2012.01-2012.06 |
理论知识的学习
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临床案例收集)
进修学习 |
读书笔记
临床病案记录
学习心得 |
2012.07-2012.12 |
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临床案例收集)
学习交流
技术完善,手法学习
阶段性总结 |
临床病案记录
学习交流记录
心得体会
论文 |
2013.01-2013.06 |
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临床案例收集)
技术完善整理 |
临床病案记录
心得体会 |
2013.07-2013.12 |
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技术操作整理)
学习交流
阶段性总结 |
技能指导的心得体会和技术操作流程录
学习交流记录
论文 |
2014.01-2014.06 |
临床实践总结(技术操作流程总结)
学习交流 |
技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学习交流记录
|
2014.07-2014.12 |
临床案例整理分析
技术流程的制定
相关论文撰写发表 |
临床案例分析结论
技术流程细则 论文论著 |